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城市更新】京沪城市更新交流论坛 | 苏甦《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探索》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7-23 17:34:48

编者按

城市更新,作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生动实践。2025年7月5日,“第二届京沪城市更新联盟交流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城市更新实践者齐聚一堂,共话“可持续社区更新”这一时代课题。

本文聚焦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苏甦在交流活动上的主题演讲《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探索》,分享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创建与发展历程。

在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上海市创新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通过专业力量下沉社区,搭建起政府、专家与居民共建共治的桥梁。经过十年探索,这一制度已成为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全国存量更新时代的社区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制度创新

回应城市发展新需求

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建立,是对城市发展转型的积极回应。随着城市更新从“大拆大建”转向“留改拆并举”,传统的规划模式已难以满足精细化治理需求。上海积极响应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人民为中心”的号召,结合本地的更新策略,于2016年启动社区规划师试点。

关键阶段

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关键阶段:一是试点先行阶段,2016年以街道为单位试点聘请社区规划师,2018年杨浦区率先依托同济大学资源,聘请专家对接12个街镇。二是全面推广阶段,2019年徐汇区颁发实施办法,长宁、黄浦、虹口等区相继跟进,形成多点开花格局。三是深化提升阶段,2021年发出《上海倡议》,提出了社区规划六共的治理理念,将社区规划师纳入“十四五”规划,并通过“人民城市大课堂”推动专业人才下沉基层。四是全域覆盖阶段,2023年起至2024年底,全市各区完成制度体系建设和社区规划师聘任工作,规划师成为基层更新的标配力量。

政策支持

多层次保障与灵活组织

上海构建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区级办法”的多层次政策框架。市级层面通过《上海总规(2017-2035)》《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定位,配套《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各区则制定实施细则,涵盖职责界定、遴选考核等环节。组织架构上呈现多样化特色:黄浦、闵行采用“区级+街镇级”双轨制;松江、静安引入“规划志愿者”补充基层力量;长宁按专业领域分工,聘请规划、风貌保护、建筑设计等不同领域的社区规划师。

政策框架与文件支持

组织架构

角色定位

专业服务的全面覆盖

社区规划师的角色定位根植于上海的生活圈整体的组织机制——以街镇为主要的推进方,向上连接各级政府部门,与居委、社区组织、在地企业及多种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区规划师在“上下结合、左右贯通、五社联动”的治理机制中协助街镇,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力量。

角色定位

其核心职能包括五个方面:编制规划与计划,编制社区规划蓝图和年度行动计划;提供专业咨询,为社区发展决策和更新方案提供建议;设计把控与审查,协助统筹设计方案,提出优化要求;协调实施与管理,跟踪项目落地,协调各方;推动公众参与,宣传政策,组织活动,赋能社区。

设计把控与审查

协调实施与管理

推动公众参与

通过十年实践,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居民参与度显著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持续改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但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仍面临权责边界模糊、激励机制不足等挑战,未来仍需要在推动职业化发展、深化公众参与机制、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持续创新。

社区规划师制度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创新。通过持续改进,必将成为实现社区美好生活愿景的长效机制和亮丽名片,为超大城市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源:上海城市更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