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听·见|面对“拒绝上学门诊”热,更需辩证论治

转自:交汇点 2025-04-15 18:13:25

图源:视觉中国

这两天,“拒绝上学门诊”成为热门话题。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儿童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10个月里接诊近1万人次,每天一号难求。“不学习母慈子孝,一学习鸡飞狗跳”,该话题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也正是切中了当下很多家庭的实际。

在有的城市,“拒绝上学门诊”已成为“网红门诊”,开设这类门诊的医院越来越多。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甚至拒绝上学,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报道中提到,有人因遭遇校园暴力,进而拒绝上学;有人因学业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有人甚至说不清原因……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

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厌学情绪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不爱上学门诊”的开设,为那些因心理问题而不爱上学的孩子提供了一个专门的诊疗平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干预措施,能及时预防和治疗青少年心理疾病。

不过,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学习困难门诊广受追捧,究竟有多少是真需求,又有多少属于虚火?有接诊医生表示,来求诊的不全是孩子有问题,也有部分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问题过分焦虑,一旦孩子达不到期望,就开始病急乱投医,给孩子贴上“拒学”标签。例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尚可,就是学习动力不足,家长就急着带孩子来看门诊;一些父母认为看完医生孩子就能回到学校了;有的家长将孩子不爱上学简单归结为“贪玩”“不懂事”,逼迫孩子返校……这些做法都会增加孩子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

实际上,“拒绝上学门诊”设立的目的是找到特定对象行为异常背后的心理因素或身体因素,通过对症施策,改善既有的身心问题,继而“顺带”让孩子从心理上愿意回校上学。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当他们抵触上学时不能一味批评指责,最应该做的是先接受和面对这个现实,探究原因、“对症下药”,给予孩子理解和关爱;也应该意识到,这类门诊是个医学机构,不卖“聪明药”,不负责生产“学霸”,应该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学习。

孩子不愿上学,或许正是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而“拒绝上学门诊”的名头,能让更多家长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干预,共同改变,这或许才是设置门诊来解决上学问题的意义。

(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