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马拉松陪跑员月入4万元”“泰山陪爬年入30万元”的新闻频频刷屏,也让陪伴经济这一新经济业态从“小众猎奇”一跃成为大众热议的“新财富密码”。
从陪爬、陪诊到陪逛古镇,以“陌生人社交”为纽带的“陪伴经济”正在年轻群体中加速生长。国金证券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的市场将达到500亿元规模。当“情感缺口”被标价出售,如何让这场关于陪伴的生意既暖人心又守底线?
“陪伴经济”的N种打开方式
“90后”男生李昊这个周末有点小忙,他和来南京独自旅游的“95后”陈女士在紫金山碰面后,按下了“计时器”,陪同游客爬紫金山,是他这周末的“工作”,定价40元/小时。
记者在社交平台看到,国内很多山岳景区都有“专业陪爬”服务,提供陪爬的群体往往是私人性质,以大学生居多,陪爬的服务内容有帮游客背包、拍照片、提供讲解等。不少帖子下还备注了年龄、身高、体重等,有的甚至还附上了照片。
当“陪伴”被拆解为可量化、可交易的技能模块,这场生意正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有学者将陪伴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型陪伴,如陪学、陪游、陪逛等;另一类是情感型陪伴,如陪聊。
在南京上学的胡红爱好摄影,平时会在小红书发帖接陪拍。“我设备比较简单,就一个手机一个微单,价格80元一小时。”她告诉记者,和之前流行的约拍不同,陪拍的重点在于“陪”,陪拍的过程通常是边玩边拍,照片一般偏向于随意生活化。
“00后”南京女生陈多多提供的陪伴服务则更为丰富,“逛街、拍照、看电影、看脱口秀、轧马路、羽毛球……我都可以陪你”。在陈多多看来,“陪伴经济”的需求很旺盛,就在这个清明节,她三天赚了1000元。
坐拥大批年轻粉丝,“谷子经济”已崛起为不可小觑的“消费新势力”。“谷子”,泛指各种文化的周边,沉迷于“谷子”的年轻一代,也开始“请委托老师”提供陪伴服务。
委托,是指与二次元coser的约会活动,委托提出者会指定cos自己喜欢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与自己吃饭、看电影等。coser也被称为委托老师,他们不仅要在相貌上还原,还要在语言行为模式上对cos的人物进行模仿,而一次委托老师的费用在几百元至上万元不等。
在线上平台,提供陪伴类服务的App同样层出不穷,除了一系列线上陪聊的App,还有同城约饭、约运动的App,在一款名为“饭搭子”的App上,记者在主页看到,一名常州的用户发布了约一家火锅店的邀请,还备注了“仅限女士,我买单,我接送”。
当“搭子”成为年轻人的情绪刚需
陪伴经济交易的虽是时间,但更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体验。
“每天在写字楼当‘螺丝钉’,单位里面也没有什么朋友,我周末就是想出去逛逛,开心一下,所以想喊个‘搭子’陪陪。”“00后”职场人小陈说,她就是想花钱买一份情绪价值,“对方既不会吐槽我的碎花裙土,也不会和我的意见相左,这种‘陌生人限时温柔’才让我觉得很温暖。”
一位多次购买委托服务的消费者告诉记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最近跨省去杭州进行委托。“跨省不是一个低成本的行为,这样奔赴本身就是一件有‘困难’的事情,就像和二次元里的角色完成奔赴似的,过了一天之后就像做梦一样。”
心理咨询师魏薇认为,陪伴经济的兴起,反映着年轻一代人在社会变迁中产生的特定心理困惑及路径选择,“年轻人用金钱置换陪伴,下单的不仅是陪聊、陪爬,更是一种‘陌生人递来的半熟温暖’。”
在采访中,记者同样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陪伴者们提供陪伴服务赚到的钱,最终还会流向让自己获得情绪价值的消费。
陈多多已经做好了今年的出行计划,准备去浙江湖州、江苏宜兴等小众景点好好“放空”一下,“基本上做‘陪玩’的钱就能够负担得起这些旅游经费了”。同时,她自己也打算到目的地找一些陪拍陪游,给自己拍拍照。
“90后”年轻宝妈陈女士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陪爬”的帖子,她告诉记者,费用一次200元,时长6小时以内,可弹性商量。“我对南京很熟悉,正好孩子也小,这单生意更像是生活拼图的互补。”
“陪伴经济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情感支持、个性化服务和灵活就业的需求。”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张春龙认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年轻人面临着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导致孤独感和焦虑感增加,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情绪价值,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级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共振,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为陪伴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又让人们可以轻松地找到陪伴服务,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灵活自由的工作方式,陪伴经济为他们提供了低门槛、高灵活度的就业机会。
“陪伴经济”需要加强监管
作为一种新兴消费业态,陪伴经济未来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不少下单陪伴订单的年轻人告诉记者,目前这类订单交易大多仅靠口头约定,出事后人去楼空。以“陪游”为例,“陪游”服务提供者不具备导游资质,大多是兼职。双方通过社交软件进行沟通,没有书面服务协议作为保障,部分陪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陪游者的身份背景未知,鱼龙混杂。
“90后”常州游客金莴翻着手机里未回复的对话框很无奈,今年春节,他在社交平台预约了一名大学生“陪游”,兴致勃勃抵达南京后,对方却上演“人间蒸发”。
这场临时“鸽”人的闹剧,暴露了行业的草莽现状——服务者多为兼职,资质成谜;交易靠一句“江湖义气”维系,合同空白;服务质量全凭运气,有人陪聊妙语连珠,有人陪爬半路“摆烂”。
宝妈陈女士苦笑着吐槽:“有人问我,‘陪玩,什么都陪吗?’还有人直接问价格表里有没有‘特殊服务’。”
当陪伴被贴上暧昧标签,这场生意,正在偏见中踉跄前行。在某平台上,记者看到,有些“陪爬”服务甚至明码标价了一些附加的行为,如牵手50元/次,拥抱100元/次,有的服务者甚至还备注着“可亲吻、可捏腿”“主打初恋式服务”等字眼。
究其原因,是作为一种新兴业态,陪伴经济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有待建立健全,服务暂时没有明晰或统一的标准,监管和技能培训有待进一步完善。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陪伴服务还没有被纳入其中,也未形成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管理体系。
如何既守护年轻人“花钱买安心”的权利,又避免让“情绪生意”沦为法外之地?
省消保委认为,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陪游”等服务的管理,出台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对服务行为进行界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从业者资格审核,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行业部门应当坚持行业自律,加强对“私人陪游”等服务的正向引导。
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蓝天彬律师建议,推动这一新兴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业人员自律,和客户签署清晰明了的合同,约定权利和义务、违约条款、纠纷解决方式,不能仅靠口头约定,同时也需要市场监管部门良性引导,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对新业态保持宽容。
陪伴经济的自由发展不代表无规无序,当我们为陪伴经济的“500亿市场”欢呼时,更要警惕它变成“500亿陷阱”。正如一位陪爬者在采访中提到的,陪伴者们卖的不单是体力,更是对孤独的一剂解药——但解药也需要说明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实习生 郭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