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已然足以媲美专业相机,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正在悄然兴起:曾被视为“电子古董”的CCD相机和胶片机,正以全新的姿态重获年轻人的青睐。在科技迭代速度日新月异时,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人,为何偏偏对“过时”的影像技术情有独钟?
CCD相机,曾以轻巧便携的机身而被称为“卡片机”。作为早期数码相机的一种类型,其得名于相机中的感光元件CCD(电荷耦合器件)。这种相机在光照充足时,可以拍出纯净透亮的照片。但缺点是尺寸和像素难以做大、暗光下感光度不好、容易产生噪点等。2010年前后,CCD相机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有人将其称作“时代的眼泪”。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早已退出市场的电子产品,如今却成了最有“氛围感”的潮流玩具。搜索淘宝、闲鱼、抖音等电子商务平台,售卖二手CCD相机的商家不计其数。目前CCD相机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区间为300—1000元,部分停产、成片质量更好的相机经常出现“一机难求”的情况。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购买主力是18—25岁的“Z世代”群体。
这场看似矛盾的“技术返祖”现象,折射出当代青年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算法主导的影像世界里,智能手机通过AI算法、修图、自动美颜等技术,将每个人的照片都打磨得光鲜亮丽却又千篇一律。而复古相机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CCD相机偏色的成像、胶片机的颗粒感,以及容易曝光过度的朦胧美和氛围感,这些所谓的“缺陷”,反而让影像拥有了独特的温度和故事感。
“用手机拍照时,我总在纠结角度、滤镜和修图,但用CCD相机时,我更专注于当下的感受。”“00后”摄影爱好者小林道出了年青一代的心声。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反映了年轻一代对数字时代过度修饰的“审美疲劳”,他们开始厌倦被算法定义的“完美”,转而拥抱那些带有岁月痕迹、充满不确定性的影像语言。
在“即时满足”成为常态的数字时代,复古相机还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体验”。胶片需要等待冲洗,拍立得需要耐心观察影像慢慢显现,CCD相机则需要手动调整参数——这些看似烦琐的过程,如同拆盲盒一般充满了惊喜与期待,也让摄影重新成为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慢艺术”。
复古相机的流行背后,还隐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复古的CCD成像、90年代感的胶片色调,不仅是一种视觉风格,更成为Z世代触摸历史的情感媒介。未曾亲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正通过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成像特质,与父辈的青春记忆产生奇妙的同频共频。
当科技的列车不断加速前行,年轻人选择用“倒退”的方式寻找平衡——这不是对技术的背叛,而是对技术本质的回归。科技最终要服务的,始终是人对美的感知、对真实的渴望,以及对生活诗意的永恒追寻。在这个被数字洪流裹挟的时代,那些曾经被嫌弃的、带着噪点的老照片,提醒着我们: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更清晰的像素和千篇一律的光鲜亮丽,还有更真实的“人”的温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