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小站坐坐!”在露香居民区的东淮海公寓,这句话成了邻里间的默契暗号。2024年9月成立的露香居民区的东淮海公寓“零距离家园”小站,以聚焦社区居民群众需求,凝聚社区治理合力,正悄然激活社区生命力。儿童的笑声、老人的琴音、志愿者的忙碌身影交织成画,串联起街区共治的“幸福链”。
“以前是教孩子,现在是链接整个社区。”小站主理人葛翌静这样形容自己的角色转变。作为一名曾经的儿童教育从业者,她敏锐捕捉到社区治理的不足——居民缺乏活动空间、人际隔阂明显。接手小站后,她将教育者的细腻融入小站的运营当中。组织策划绘本共读,让孩子们在方寸间释放创造力。逢年过节组织手工活动,带动亲子家庭参与。针对老龄化现状,小站为老年群体提供了交友、聊天、娱乐的平台。刚走进小站,只见一支老年民乐队正在排练演奏,准备在4月的活动上大展身手。
“硬件有限,但服务可以无限延伸。”葛翌静坦言,小站最初只是居民休憩的角落,但通过精准对接需求,逐渐成为社区活力的“启动器”。如今,葛翌静每天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与居民话家常,记录他们随口提及的愿望,将碎片化需求转化为小站的活动清单。
小站以活动为载体,覆盖全年龄段居民需求,成为社区文化凝聚的重要阵地。在儿童教育领域,小站定期开展“绘本共读”“诗歌创作”等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她还突破场地限制,将活动延伸至户外,在小区花园,鼓励孩子们“零距离”接触自然,在落叶与彩笔间,用稚嫩笔触记录童真。“作为妈妈,我希望能够通过小站带给孩子们更丰富的童年生活。”葛翌静介绍道。
老年群体则是小站的“忠实粉丝”。每月的读书会上,老人们围坐分享人生故事、倾诉生活烦恼,形成互助支持的温暖社群。小站还有8—10位志愿者阿姨自发组成“小站守护团”,每天轮班维护小站的环境,精心照料小站的花草,记录小站的点滴日常。这群充满活力的老年人每天像上班一样来到小站准时打卡,这一刻,居民们不再是“服务接受者”更多地转变为“共治参与者”。
针对小站老年人与儿童群体占比高的现实,小站通过链接外部资源,引入企业敬老公益服务、儿科健康咨询等,实现服务多元化,丰富了居民生活,更让人际隔阂消弭于协作与欢笑中,为社区文化注入持久生命力。
“一老一小”群体的服务需求缺口,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小站通过居民提议、多方响应、共同行动的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多方力量协同,展现了街区共治的生动实践。
“小站作为街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感知着每一位居民的需求,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居民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才能让小站越来越好。”谈及小站未来的规划,葛翌静表示,将继续深入探索多元群体需求,激发居民参与小站的热情和活力,推动小站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美好社区。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孙冲
图片 / 豫园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跑马”季,跑者们来到这所医院体验“黑科技”
2. 公交电子站牌全面升级,智慧赋能打造便民出行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