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宇宙的另一边》,这个题目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宇宙的另一边,天空是不是在我们的脚下?”“那里的蚂蚁,会不会比大象还大?”“那里的金鱼,也许可以在天空中游泳!”…… 在闵行区浦江第三小学教师王雨聪执教的一堂语文课上,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入了神秘浩瀚的宇宙。 “课文中的‘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看谁想得更奇妙!”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开麦”,课堂里充满天马行空的童真想象。 同样热闹的还有浦江三小教师解菊香执教的“奇妙的想象”习作课。 学生在学习过有关“大胆想象”的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后,已经迫不及待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奇想王国,可是怎么动笔呢?解菊香创设了一个“奇幻岛”情境,鼓励孩子们打开“思维黑箱”。 “只要你向岛上的树许愿,你想吃什么果子树就会结出什么果子!”“那里的海水,是美味的橙汁。”“岛上的鲜花从来不会凋谢。”…… 学生们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创设写作主题,利用“顺着特点想”“反着想”等“想象魔法棒”确定作文题目,和小组伙伴讨论推选想象最大胆、最有趣的三个的题目展示在白板上,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分享、互相启发。 课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安全的心理空间,引导学生拟定写作提纲,利用“闵智作业”平台实时呈现学生学习与课堂状态,展示学生列提纲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精准分析、跟进指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和小伙伴的交流分享,进一步打开思路、修改完善。 4月10日,由闵行区教育学院主办、浦江三小承办的“以‘对话式’教学 促语言思维共发展”闵行区小学语文三年级区级教研活动举行。两堂精彩的展示课上,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探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对话式”教学所倡导的“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我的对话,人与外在世界的对话,人机对话”。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智慧竞技场” 教师各有“法宝”
对教师“满堂灌”说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早已不是新鲜的理念。作为闵行区小学语文学科的教研专题,“对话式”教学研究由来已久。本次活动也是“双新”背景下,区域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整体变革的一次探索。区内小学语文教师们以“对话”为抓手,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教师陆燕雯、上海民办圣华紫竹双语学校教师王寸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
陆燕雯在课堂上运用学生共享白板和共学小组两个“法宝”。比如在执教五年级语文《金字塔》一课时,她通过创设“金字塔知多少”与“探寻金字塔建造之谜”两大闯关任务,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并让学生们分别化身数学家、建筑师、历史学家、摄影师,根据各自的身份特点向同伴介绍自己认识的金字塔。
为了鼓励学生开展互助共读,她还让学生围绕金字塔建造的“外星人建造说”“器械搬运说”“水运说”进行“站队”,和队友一起提取课文中的有用信息,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说明。
“在对话式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过程的组织者、氛围的营造者和多元的评价者。”陆燕雯表示。她尝试探索整节课以小组共学形式开展教学,发现学生能够在白板共享中启发思维,在对话交流中提升学习效率。
如何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对话之中?王寸的法宝是可视化记分牌,引导学生结成小组展开探讨,根据小组的课堂参与度、思维创意度等表现为小组记分。她还将可视化记分牌运用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表现、活动表现等方面,使素养培育得以落地。
为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她阶段性地颁发“优秀小组奖”“最佳进步奖”等奖项,学生还有机会获得“和老师共进午餐”“自由选座位一天”“做老师小助手一天”“免做家庭作业一项”等特别鼓励。
让王寸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原本学习态度懒散的学生,在记分牌制度的影响下,“逆袭”成为了课堂上的积极发言者,做作业也更认真了。“记分牌可视化的数据展现,激发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这不仅是一种评价工具,更是一种成长的催化剂。”
“对话式”评课研讨激荡思维
特级教师分享建议
活动现场,“对话式”教学让听课的老师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对话式”教研赋能教研员与教师、线上与线下共研、共建、共创、共享。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景洪春的主持下,教师还开展了一场“对话式”评课研讨,在对话交流中启发思维、共享经验。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教师徐晓雯感言,两场展示课上多元主体间的对话互动让她印象深刻,让课堂教学真正地“从学生中来”。闵行区莘庄镇小学教师张艳花表示,在“双新”背景下,各学科都在重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非常重要,而“对话式”教学将学生置身于安全的学习空间,助力他们展开多维交流、丰富的语言实践,从而实现意义建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开设了线上平台,鼓励教师分享对展示课乃至全场活动的想法,以及对“对话式”教学的理解。教师们的观点如“弹幕”般显示在活动现场的大屏幕上,营造对话交流的良好氛围。从参与者的回答可以看出,不少老师有顿悟之感,提出了新的想法,并激发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教师在质疑、解疑、反思中逐步实现自我超越,走向专业自觉的道路,凸显了教研活动的人文关怀。
景洪春谈到,“对话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多元对话中唤醒思维、提升素养,不是为了“对话”而“对话”,而须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发展。
就如何更好开展“对话式”教学及“对话式”教学形态的建构,景洪春还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教师必须读懂教材,找准孩子的学习困难点、障碍点,围绕困难点鼓励孩子交流分享;
第二,教师要为孩子打造安全的学习空间,营造让孩子们能大胆地分享所思所想的课堂氛围,实现语言与思维共发展;
第三,教师须就“对话式”教学设计相应细则,以清晰明了的任务单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供脚手架,如“正反想”“看例子”“画结构”等学习工具助力孩子思维可视化;
第四,教师须关注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在学科实践中推动学生提出新想法、解决新问题,将知识转化为创造力,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