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定期检查,别让血管比你先“老”!|健康总动员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4-12 09:30:17

您知道吗?
心脏、大脑、肾脏
这些重要器官能好好工作
全靠血管这位“快递小哥”24小时送货
但要是血管“堵车”了
后果可能很严重!

本期嘉宾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关平

点击收听完整内容

泛血管病是什么病?

泛血管其实指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动脉、静脉、淋巴管等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是机体重要器官的“灌溉渠”和人体健康的“生命线”。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变(其中95%为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

通俗地说“泛血管病”就像一张大网,把全身血管相关的问题都“网”进来了。比如心脏血管堵了叫冠心病,脑血管堵了是脑梗,腿上的血管堵了可能走两步就腿疼,甚至肾血管堵了还会高血压!这些病看起来各管各,但根子上都是血管出了问题——要么硬化,要么长斑块,要么发炎,所以泛血管病就是血管系统的“连锁危机”!

定期体检——血管健康的“天气预报”

泛血管疾病的防控关键是要将发病后的治疗转变为在发病前通过筛查危险因素和血管早期病变来早期干预,延缓病情进展而避免泛血管严重事件的发生,所以预防首先是对血管风险的筛查和评估

建议成年人初次健康体检首先应该进行基本项目检查,可以反映受检者基本健康情况,基本项目分为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3个大类,包括一般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心电图、X线、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等。在此基础上再开展针对性的泛血管风险筛查项目。

高血压高风险人群重点筛查这几项

血同型半胱氨酸、电解质(也就是血Na、K、Cl)、肌酐、醛固酮、肾素、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超敏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肾动脉超声、眼底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踝臂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下肢动脉超声、冠脉钙化积分、呼吸睡眠监测、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内皮功能检查、肾上腺CT等。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重点筛查这几项

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C肽、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和C肽、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眼底检查、颈动脉超声、下肢动脉超声。

冠心病高风险人群重点筛查这几项

除了常规血脂四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还应该查载脂蛋白、脂蛋白a、高敏肌钙蛋白、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或/血浆脑利钠肽(BNP)、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踝臂指数、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冠脉CTA、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心肺运动试验、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等。

脑卒中高风险人群重点筛查这几项

血脂全套(包括脂蛋白a)、凝血功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高的人,中风风险也会升高)、颈动脉超声、超声心动图、动脉硬化检测、头部核磁共振MRI和脑血管成像。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等(血压高相当于血管天天“被高压水枪冲”,脑血管就容易出问题),还有头部CTA和颈部CTA。

给血管做“体检”,多久查一次合适?

30岁以前,每1—2年可以检查一些基础项目(比如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

30岁以后,每年检查一次,建议加上颈动脉超声;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的人群需要重点盯防,可以半年检查一次,并相应增加检查项目!

如何守护我们的血管,让它“逆龄生长”

  • 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食品。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
  • 如果血脂血压控不住,该吃药就吃药!有些人一听“他汀”就害怕,其实正规用药的副作用比斑块破裂的风险小多了!

无论是对危险因素的控制,还是对亚临床或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都可以对泛血管疾病的防控发挥重要作用。

筛查强调要“早”,从危险因素累积暴露的角度,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越早发生,危险因素累积暴露越高,血管事件的风险就越高。危险因素的早控制与晚控制相比,虽然都达到同一数值水平,但是危险因素早控制可以使累积暴露处于更低的水平,因此事件发生率会更低。

记者:汪婷婷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岳顺顺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