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审到拿证一路绿灯,项目刚竣工就领到产权证,省心又省力!”日前,在浦东不动产登记中心,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也是浦东不动产登记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同时也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当前,浦东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3.0版和《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版各项任务,聚焦对接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全力做好为企全流程服务、优化涉企行政检查等工作,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简化流程,办事更便捷
据了解,“竣工即交证”服务是浦东不动产登记中心为助力企业尽快落地生产,精心打造的“一站式”全流程跟踪服务。企业通过综合竣工验收后,可以迅速领到不动产权证书。
除了“竣工即交证”服务,浦东不动产登记中心还在张杨路受理大厅推出“马上就办”专窗,针对浦东地区的不动产纯抵押注销业务,推出即时受理、即时审核、即时办结的“三即时”服务。据浦东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陈亮介绍,以往,纯抵押注销业务往往要到第二天才能办结。现在材料流转步骤减少了,窗口受理后能立即现场提交审核,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
今年3月,瑞幸旗下的一家咖啡店在筹备新店开业计划时,按以往经验为食品经营许可证申领预留了一周时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浦东市场监管局主动向企业推荐了“无纸化全程网办+电子证无介质应用”食品经营许可申办模式。“原本单领纸质许可证这一步就需要至少一天时间。现在只要线上提交食品经营许可申请,公司一网通办的账号很快就能收到数字化许可证。”该门店负责人表示。浦东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广食品经营许可电子证书使用,支持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平台自行下载电子许可证,不再领取纸质许可证,实现全程网办“一次不用跑”。
智能化浪潮下政务服务新体验
今年以来,DeepSeek大模型掀起了一股智能化浪潮,浦东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全面升级政务数字人“小浦”,使得“小浦”在交互理解、逻辑分析、业务处理及业务支撑等核心能力上有了提升,让办事企业和群众感受到智能政务带来的便利。
浦东市场监管局将“小浦”纳入服务矩阵,在与经营主体的互动交流、回答问题中,引导经营主体使用名称智能帮办系统,享受浦东的确认制、经营范围等改革红利。2月,市民魏女士就在“名称智能帮办系统”的帮助下选定了心仪的企业字号。魏女士坦言:“原先给企业命名绞尽脑汁也不一定成功,现在只要提供几个关键字,系统就能自动生成名称,语义还都很‘吉祥’,简直太方便了。”浦东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协助企业申报名称,需要企业提供大量字号,再录入到系统里比对,比对不通过需要重新发起申请流程,如此反复会浪费大量时间。名称智能帮办系统上线后,输入企业预选的字号,如果比对不通过,系统会智能推荐其他可选字号,直接选取即可,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浦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对企业的执法监管模式也进行了创新,在2023年探索推行的“综合查一次”基础上,变单一事项“检查码”为多事项“综合码”,筑牢涉企检查应用底座。3月31日,浦东综合执法局例行对一家汽修店进行执法检查。执法人员通过“浦东城管”APP亮出“检查码”。此前,汽修店负责人已提前在“随申办”上收到检查信息,由此,企业既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检查材料,也能更高效配合执法人员完成市级系统涉及到的多条线检查。此外,企业扫“检查码”还可以在线查看检查结果并提交检查评价,让执法人员的监管行为更加透明规范。?目前,这一综合监管模式运用到了餐饮、码头、工地等多个场景中。
法治护航企业腾飞
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浦东新区在优化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机制、深化破产重整助力企业寻找“新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目前,浦东新区已形成“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促进国际经济组织发展”“促进浦东新区商事调解”等20余部涉外领域相关法治保障成果。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在全市率先成立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工作室,建立国际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浦东公安分局在全市率先建成“中心-站-点”三级外籍人士融入服务体系,首发推出“浦东新区外籍人士服务包”。
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落地显效:全国首例外方当事人申请在华临时仲裁案在浦东开庭并裁决;首家浦东港澳联营律所实体联营正式签约;首创在法律服务领域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调解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合作举办“浦东剑桥班”“国际商事调解培训班”。
而破产审判是保护企业主、债权人等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浦东法院破产审判庭成立以来,制定出台4部适用企业破产浦东法规创新制度的实施细则,对重整保护、提名管理人、管理人个案履职评价、预重整4项创新制度作规则细化,对困境企业救治成效初显,4家企业完成重整,盘活资产8.4亿余元,在54件破产案件中积极引导各方自行和解或实现破产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