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这技艺可真是精湛啊!”
“十字挑花太好看了,我也想学!”
……
今天(4月11日),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农家风情展示馆内人头攒动。展墙上一幅幅精美的罗泾十字挑花作品针脚细密匀整,图案工整精美,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布面上栩栩如生的农耕场景,线条质朴却充满灵动,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引得围观群众不时发出低声赞叹。
非遗保护:荆棘载途,齐心探寻
罗泾十字挑花,作为首批入选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技艺,其图案纹样丰富多样,是本土农耕文化的生动写照。然而在这项技艺的传承进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接踵而至。
“非遗传承人日常主要精力集中于钻研技艺,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就很薄弱了。”谈到这个话题,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晓蓉老师有些无奈。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著作权、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等法律概念的清晰认知,非遗传承人一方面存在设计的图案样式可能无意间踏入侵权雷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当传承人自身创作成果被他人盗用,遭遇著作权侵权时,因不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加上取证相对困难等因素,往往陷入维权的僵局,难以有效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巡回审判:使非遗保护走进田间地头
如何解决非遗保护的难题?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宝山区人民法院)在了解到这一问题后积极响应,充分发挥月浦人民法庭与商事审判庭各自在工作领域的优势,创新尝试跨部门组建合议庭,前往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开展巡回审判,并组织当地非遗传承人和村民旁听庭审全过程,让非遗保护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此次巡回审判的案件是一起侵害商标权纠纷案。被告受高额利润驱使,在未获得商标持有人授权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与某品牌白酒商标的标识用于其销售的白酒包装之上。从外观上看,这些假冒产品与正品相差无几,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法官,这是我们公司的商标注册证书,还有公证书以及对被告行政处罚决定书。”庭审现场,原告向合议庭出示了一系列证据,以证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
针对原告的诉请,被告辩称道:“我们对《商标法》缺乏了解”“我们所售的白酒购自第三方公司”……
“合议庭将在评议后对本案择期宣判。”在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后,审判长宣布闭庭。
“巡回审判原来就是把庭审开到我们身边!”“那份证据好像说不过去嘛!”旁听结束后,现场反响热烈。
“大家注意看,这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庭审结束后,合议庭法官们还特地为在场的非遗传承人和村民们详细讲解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保护历程。
从早期进行商标注册,明确品牌标识的归属,防止他人恶意抢注;到后续针对酿造工艺的关键环节申请专利,从生产流程、原料配方等多方面构建起法律保护屏障,确保核心技艺不被非法盗用。
一番讲解,让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有了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也进一步点燃了非遗传承人们坚守和传承本地非遗技艺的热情。
综治破局:多部门联动,共筑非遗保护网
非遗保护并非是宝山区人民法院的“单打独斗”。此次活动中,宝山区文化市场管理所(宝山区版权工作站)、罗泾镇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罗泾镇司法所都积极参与其中。
由于月浦人民法庭有较为成熟的利用村规民约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经验,因此,在月浦人民法庭的指导下,多方共同推进制定了非遗版权保护的村规民约,并现场进行签约。
该村规民约将非遗保护的各项要求切实融入村民日常行为准则,从法院的司法审判给予侵权行为有力惩处,到行政管理部门日常监督巡查,再到村民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自治”非遗综合治理体系。
“通过村规民约能更好地让非遗保护落在实处,在当地营造出全民参与、共同守护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也为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再添助力。”宝山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洪波说道。
“我相信,在法律的保护下,我们的非遗文化一定能形成像白酒品牌一样的知名品牌。”罗泾镇党委副书记施东说道。
来源丨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
文字:朱唯伟、陆艺楷
摄影:陆艺楷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