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抖音账号“阿根廷奇娜”发布讣告:“吾妻杨奇娜于2025年4月2日上午因突发低血糖与世长辞,终年38岁。”
杨奇娜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网红洋媳妇”,曾因跨国爱情故事被央视、新华社等多家官媒报道。她的突然离世令人痛心,同时引发全网关注,不少网友好奇:低血糖竟会致命?
南医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丁大法表示:低血糖的危害被严重低估,尤其对于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患者,一次严重低血糖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要了解低血糖的危害,首先要科学认识低血糖。丁大法表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低于3.9mmol/L即可认为发生了低血糖。而对于正常人群,这一标准放宽到了2.8mmol/L。
根据症状及严重程度,低血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无症状性低血糖:即未察觉的低血糖,无明显的低血糖症状,但血糖≤3.9mmol/L。
2.可疑症状性低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所以不能鉴定是症状性低血糖还是相对低血糖。
3.症状性低血糖:临床典型的低血糖发作,伴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且血糖≤ 3.9mmol/L。
4.相对低血糖: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但血糖>3.9 mmol/L,多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血糖下降过快引起。
5.严重低血糖:可致脑水肿、心脏骤停,需要他人帮助或急诊住院,补充葡萄糖后,神经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丁大法表示,低血糖的危害具有“双向特征”。短期致命,当血糖<3.9mmol/L时,交感神经会迅速兴奋,身体发出“红色警报”,如心脏剧烈跳动,双手颤抖无法握物;瞬间全身湿冷,甚至浸透衣物;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严重时直接昏迷。
而长期反复低血糖会导致大脑、心脏等遭受不可逆损伤,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最终可能发展为痴呆;低血糖带来的心率飙升、血压骤升,还可能诱发心梗、脑卒中。
专家提醒,夜间低血糖隐蔽性极强,无症状患者昏迷发生率较有症状者高出43%,可能因无症状昏迷错过黄金抢救时间
低血糖如何科学应对?
首先要快速识别是否发生低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血糖仪,突发心慌手抖立即检测;身边无仪器时,立刻食用含糖食物(如糖果),20分钟症状未缓解须迅速就医。
轻度低血糖,血糖在3.9-2.8mmol/L,能自主进食,应立即口服15g葡萄糖(约3颗硬糖/半杯果汁)。15分钟后复测血糖仍小于3.9mmol/L,需继续补糖;血糖在3.9mmol/L 以上,且距离下一次就餐时间在 1小时以上,给予含淀粉和蛋白质的食物。血糖在2.8-2.2mmol/L的重度低血糖患者,家属切勿强行喂食,立即侧卧防窒息,拨打120送医治疗。
糖尿病患者作为低血糖的高危人群,要警惕胰岛素/降糖药过量,睡前血糖<5.6mmol/L需加餐, 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急救包”(葡萄糖片、病历卡)。
减肥、节食人群也较为容易发生低血糖,严禁“断碳”极端饮食,少食多餐,优先选择低GI食物(燕麦、全麦面包),运动前补充香蕉、酸奶等缓释碳水。
肝肾功能异常者需定期检查糖原储备功能,慎用可能引发低血糖的药物(如部分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
“低血糖发病频繁,危害严重,应及早预防或干预。”丁大法提醒,出现这些情况应迅速就诊:一是半年内发生2次以上低血糖,二是无糖尿病史却频繁出现饥饿、手抖,三是昏迷苏醒后仍持续头痛、肢体麻木。
通讯员 祝珂莹 张稣
新华日报· 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