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回忆起的最早期记忆来自你几岁时?
绝大多数人都能追溯自己的童年故事,但若追寻更为初始的经历,比方说从几个月大到三岁大的婴幼儿阶段,回忆之旅将难以继续。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合常理——因为在生命开端的几年里,幼崽们会学习基础心理概念、建立依恋关系以及形成自我意识,这样一个要学要记的阶段,怎么一点回忆没留下?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这种“婴儿期遗忘”(infant amnesia)归因于海马体的发育时间线。
大脑深处的海马体呈海马形结构,负责给人生故事编码,关于何人、何事、何时、何地的记忆都与海马体的工作密切相关。若该结构受损,人会出现记忆问题。但由于海马体内部的神经连接在我们幼年时期仍在发育,故科学家猜测那时的它可能还不够成熟,无法真正形成记忆。
事实果真如此吗?
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专家尼古拉斯·特克-布朗(Nicholas Turk-Browne)表示:“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关于那段时期的任何记忆。要知道,婴幼儿是会学习语言的,学习走路的……还有事物的名称要记,社会关系要建立……学到了那么多东西,却又几乎没留下记忆,是因为出了什么事儿呢?”
从编码记忆到长期记忆
上述任意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记忆缺失。那么,所谓的婴儿期遗忘是具体忘在哪个环节了呢?关于这个疑问,《科学》杂志在3月20日刊载的新文章带来了些很有意思的线索。
影像可以重放,回忆能否重放?
fMRI测量的是大脑血氧水平依赖(简称BOLD)信号,可间接反映脑中的局部神经元活动——BOLD信号越强,大脑活动的水平越高。
先前的调查已表明,相比新出现的事物,婴儿更喜欢盯着曾经见过的物体或图像看,因此这种更长久的注视可作为他们有记忆的判据。
因此特克-布朗等人会重放已经被参与者看过的图像,与此同时借助摄像机监测幼崽的眼球运动。这样就能测试小家伙到底记不记事。有同行评价这种“实验方法的独创性不容小觑”。
记忆编码的起点,遗忘故事的再现
总体上看,婴幼儿看到自己后来记住(重放阶段被注视更久)的图像时,海马体的部分区域明显更活跃了。
当然,并非所有婴儿都表现同种模式。不满周岁的婴儿脑中未出现能反映记忆编码的BOLD信号激增现象;对于见过的图像,他们也没注视更久。
婴幼儿开始能够编码记忆的起点似乎就在一岁左右,虽然这时候他们的海马体仍在发育。
科学家在啮齿动物幼崽身上也观察到了类似情况:生命初期的记忆是个混沌的系统,大脑会经历大量的神经重塑,因此形成持久记忆很困难。不过,可能有些早期编码的记忆虽被遗忘,却可通过后期的提示线索或直接激活最初编码记忆的神经元群而再现。
有朝一日,我们能否找回那尘封于童年最初岁月中的记忆?
来源:世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