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入选市十大典型案例!解锁杨浦这条河背后的善治密码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4-03 19:03:37


初春傍晚,晚风轻拂过纬五河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河畔步道上,跑步的青年、散步的老人、嬉戏的孩童往来不绝。水面上,停靠在码头边的彩色桨板依稀可见。这里是杨浦新江湾城社区,一条全长不足2公里的纬五河,如今成了市民心中的“城市绿脉”。

近日,纬五河入选上海市水体清澈度提升十大典型案例榜单。这不仅是一条河的生态重塑,更折射出‌一座超大城市如何以“温柔之力”缝合自然与繁华的深层课题。

从“工业遗痕”到“生态样板”

一条河的自我革新

纬五河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东起经三河,西至经一河,全长‌1916.81米。如今的纬五河河水清澈、环境优美、休闲设施丰富,河道流经新江湾城公园、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滑板公园以及复旦大学新江湾校区。

从工业转型中的“试验田”,到水清岸绿的“生态城”,杨浦下足了真功夫。通过构建科学养护体系,以生态水利理念为核心,摒弃传统的硬化护岸,转而采用“软质植草护坡”——在河岸种植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像一张“生态网”牢牢锁住水土。水中则构建“复合型水生植被系统”,苦草、狐尾藻等植物形成天然净水屏障,让河道实现“自主呼吸”。

最具巧思的是“生态圆木桩护岸”,将原木桩嵌入河岸,既稳固土壤,又为小鱼小虾提供栖息缝隙。这些技术看似简单,实则模仿了自然河流的原始状态。在保障河道自净能力与生态稳定性的同时,针对水上运动高频扰动区域增设特色养护模块,实现生态保护与亲水活动和谐共生。

经过数年系统性修复,纬五河的自净能力显著提升。河道中消失多年的本土鱼类重新现身,白鹭成群掠过水面,市民戏称:“这里的生态好到连鸟都来‘打卡’。”  

从“单一功能”到“多维场景”

水岸经济的活力密码

生态修复只是起点,如何让河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才是更大挑战。杨浦提出“水岸共享”理念,以“江湾绿芯·五宜地标”为目标,将河道打造成集生态、运动、文化于一体的活力空间。  

漫步河畔,可见“一环扣一带”的立体步道系统:上层是贯穿两岸的骑行道,中层是亲水木栈道,下层是自然滩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步道串联起新江湾城公园、滑板公园、文化中心等节点,市民可以从复旦大学校园一路漫步至国际社区,感受“移步换景”的趣味。2024年6月开幕的水上运动中心更是一大亮点,桨板、皮划艇等项目的引入,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以前觉得水上运动离生活很远,现在下班就能来划两圈!”在周边工作的王女士告诉记者。  

这些改变催生了“水岸经济”的萌芽。周边体育培训机构数量三年内显著增长,亲子皮划艇课程场场爆满。周边商业体客流大幅提升。生态投资不是“烧钱”,而是城市竞争力的长远筹码。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

治理思维的破局之道

护河爱河理念的深入人心,让市民深度参与到河道养护事业当中。周边居民组成“护河志愿队”定期清理垃圾、监测水质。“这条河是我们亲手‘养大’的。”一位志愿者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这种“共治共享”的理念,让纬五河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更新,成为联结人与人、人与城的纽带。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而是有了温度和记忆。  

纬五河的蜕变,为超大城市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纬五河还将面临新课题: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下的生态韧性?如何平衡日益增长的客流与生态承载力?未来,杨浦还将探索“智慧河道”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控水质、人流,提升生物多样性。  

夕阳西下,纬五河畔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河面上的桨板爱好者收起装备,步道上的夜跑者络绎不绝。这条河,如同城市的脉搏,昼夜不息地跳动着。它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当一座城学会俯身倾听自然的声音,便能找到通往诗意栖居的密码。

文字丨王歆瑜

图片丨王歆瑜

编辑丨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