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城发力”战略部署以来,奉贤新城立足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战略定位,不断聚能提升,描绘“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动人蓝图。但同时,奉贤新城也面临着能级不高、活力不足、产业集聚不够、吸引力不强等新兴城市共有的“城长烦恼”。
其一,人口导入面临多重挑战。截至2024年底,新城范围内实有人口47.9万人,距离“十四五”规划提出的70万人目标仍有较大缺口。由于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背景,本区户籍人口聚集度相对较高,“新奉贤人”占比始终偏低,对内承接市中心人口转移能力较弱,对外则受杭州湾城市群竞争分流,兄弟城市招商引资和人口吸引政策力度空前,虹吸效应显著。
其二,产业升级遭遇转型瓶颈。奉贤新城着力打造“一城一名园”,但仍存在高能级“链主”企业相对缺乏、头部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等问题。对照杭州“六小龙”等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的崭新局面,奉贤新城在聚焦特色产业、未来产业方面力量还不够,缺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研究机构和战略型平台,新兴产业所需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供给不够充足。
其三,产城融合存在“配套时差”。当前,“数字江海”等产城融合项目的生活配套仍显薄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和中心城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虽有轨交5号线等交通设施,但与中心城区及长三角城市的连接仍不够便捷高效,交通仍存在“梗阻”。种种因素导致在人们的认知中,奉贤新城相对偏远,对奉贤新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
“城长烦恼”,本质是转型阵痛,也暴露出产业支撑、功能定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深层矛盾。破局关键,在于将“产城人”三要素从物理叠加升维为化学融合,既要以产业升级蝶变夯实经济基础、以“绣花功夫”织补城市功能,更考验制度创新、政策突破,实现从“抢人”“引人”到“留人”的转变,真正打造“产业高地”与“人生归属地”。
聚焦“产”字,提升承载力——要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实现产业引领。美丽大健康产业,要加快推进细分赛道发展,强化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应用场景招商,重点招引龙头企业、总部企业、行业“链主”企业以及一批产业顶尖人才、战略科学家及团队,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要跳出传统产业路径依赖,重点布局绿色新能源、数智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依托“数字江海”打造产城融合社区,引入无人驾驶测试、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形成高附加值产业生态。同时要加强大学集聚区和新城的联动,促进政校企研紧密合作与协同创新,创建一批产教融合型示范基地,促进大学生毕业后扎根奉贤就业创业。
聚焦“城”字,提升吸引力——要进一步强化枢纽功能,在基础设施、品牌IP塑造等方面综合发力,提升城区品质。加快重大交通廊道项目实施,推动15号线南延伸段、南枫线、沪乍杭铁路加速建设,全力打造南上海综合交通枢纽。持续推进市三甲医院奉贤院区服务能级提升,巩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成果。聚力打造“南上海运动健康新城”,借助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区博物馆、在水一方、言子书院等标志性场馆,推出具有奉贤新城“IP”的商旅文体展活动。充分运用新模式、新语态加强城市宣传推广,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城市形象,改变人们对奉贤新城的传统认知、刻板印象。
聚焦“人”字,提升凝聚力——要在人才政策上下足功夫,吸引高质量人才齐聚奉贤。进一步创新务实管用的人才政策,积极争取更多自贸区、新片区、产城融合区政策向奉贤东部地区扩覆,优化特殊人才落户通道,聚焦奉贤新城特色产业细分赛道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针对重点创新领域研究有关专项支持政策,建设南上海人才高地。探索“职住平衡”新模式,通过公租房、人才公寓定向供给,进一步降低居住成本。还要优化慢行系统与公共空间设计,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上海之鱼”为核心,打造中央活动区及夜间经济示范区,提升城市烟火气,让人们在此“诗意栖居”。
当我们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破解人气难聚的“城长烦恼”,这座新城将以包容的姿态,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从“人口导入”到“人口扎根”的跨越,真正蜕变成一座“与人民共成长”的未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