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让学生因“语种不同”而与众不同,上海这所特色高中70岁了!

转自:第一教育 2024-11-22 21:20:15

如果要盘点上海外语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一定“榜上有名”。

(上下滑动查看↓)

1972年在全国首开日语课程

首创双外语教学模式

首开中学阶段高翻同传基础课程

首开高中零基础日语、西班牙语班

开设的外语课程语种最全

上海市唯一的多语种考试与评价中心

上海市唯一开设两个海外孔子课堂的学校

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中学日语课程设置校联盟

上海唯一“主打”跨文化素养培育的特色普通高中

……

今天(11月22日),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以下简称“甘外”)迎来了70岁华诞。千余名校友齐聚,为母校庆生。师生们也收到了特别“礼物”:三个全新校内学习体验空间启用,新一批“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成立,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与实践场域。

甘外“泉心里”学习体验空间正式启用

纪念大会上,甘外和六家单位携手共建“十五五”期间新一批“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

1954年,甘外诞生于普陀区工人新村。70年来,甘外不断开拓办学格局,以“民族情怀 国际视野”为办学理念,走出了“从日语教育走向多语教育,从多语教育走向多元文化教育,从本土教育走向国际化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也从一所家门口的公办完中,发展为面向全市自主招生的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指向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学生天赋各异、禀性不同、志趣有别,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校制宜。”校庆活动中,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说道,“甘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坚持办适合的教育,坚持办特色的教育,坚持办以人为本的教育。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

以语言为桥连接世界

千禧年前后,甘外紧紧抓住国家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开启了一场围绕“日语见长 多语发展”的特色办学探索之旅。

在甘外,全体学生学习两门及以上外语,这在全国属首创之举。学校目前开设有日、英、德、法、西五门第一外语课程,和韩、泰、俄等八门第二外语课程,以更丰富的语言学习选择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成长路径。

针对高中入学的小语种零基础学生,甘外还陆续推出了零基础日语项目、零基础西语项目以及“直通”法国工程师硕士学位的“高中零基础法语+工程师”项目,通过小班化教学、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外教打造浸润式语言环境、特制考卷等“秘笈”,帮助学生用三年时间追平甚至赶超“七年生”。

甘泉外国语中学原校长刘国华讲述学校发展历程

2017届毕业生谢佳忆坦言,入学之初她选择学习日语只是因为“听说日语比较好上手”,是学校组织的一次赴日交流真正激发了她学好日语的热情。学校老师为她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让她在高三毕业前就考出了高级口译证书。
成长,不止于外语课堂

外语教育不是甘外的唯一特色。在校友们讲述的故事中,“樱花节”是被频频提及的关键词。这是甘外标志性的校园活动,中外师生齐聚一堂,练武术、秀舞蹈、玩配音,展示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甘外非常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全年的校园活动和外事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成长平台学校已与全世界十余个国家40多所中学成为姐妹学校,与全球2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有百余人次来校交流访问,百余名学生走出国门。

甘外学子的生活远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从校内的樱花节到全国性的大赛、接待来访外宾、做社区志愿者和义卖,我在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历练自己。”2019届毕业生侯东郡说。

毕业生和退休教师代表讲述校园回忆

外语不是甘外学子的唯一特长,学校创设的丰富舞台激发了学生更多潜能。

1999级校友周吉天谈道:“感谢母校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为我这名体育舞蹈特长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与个性化发展空间毕业后,我有幸被上海体育学院特招,并在体育舞蹈领域取得世界冠军的荣耀,还有幸成为了奥运火炬手。”

世界体育舞蹈冠军周吉天和国标舞社团的同学同台表演

甘外学子用不同才艺为学校庆生

为学生成才搭建“立交桥”

甘外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作为一所公办校,它在高中阶段仍“多轨并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发展情况选择高考还是留学。学校设有海外进路指导中心,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给每个有意愿留学的学生量身定制适切的留学方案。

毕业生崔笑蕾坦言,自己萌生留学念头时,曾遭到父母反对,“Susan老师和我的爸爸妈妈积极沟通,为我的学业规划出谋划策,后来我带着老师和家人的祝福,如愿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目前,甘外拥有近20所大学的直推资格,其中包括多所日本头部大学。十年来,上百名同学通过学校自主推荐进入海外高校深造,近百名同学被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国内名校录取。

2014级校友施怡阳原是甘外双外语实验班德语生,后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谈起自己的院校及专业选择,她说:“在高中的思政课上,我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老师会结合历史背景给我们讲解,让我萌发了对哲学的兴趣。当时手握复旦的录取通知书和德国多所大学的通知书,我的确是有过纠结的。但甘泉的7年求学经历教会了我发现自我和学会选择,最终我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设“快车道”

在甘外,获得快速成长的不只是学生,还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学校目前共有多语种教师4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58%,博士学历3人,高级教师9人;外籍教师7人;日语学科国家课标修订组成员1人;法语、西语欧标证书考官资格教师2人;德语语言证书DSD考官资格教师3人

德语高级教师、课程教学部主任朱彤吉介绍,甘外多语种教师可以“大循环”,也就是从预备年级一路教到高三,给予同一届学生七年的陪伴,这让她感觉到既幸福也颇有挑战。“年级组长和科任老师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我身边,一针见血地指出解决工作难题的关键所在。宽容地允许一个新教师在试错中反思改进,这是甘外让我感觉到的特别温柔。

地理正理高级教师邓霞林谈道:“是甘外创设的平台,燃起了我专业成长的激情。参与课题研究、加入工作坊、参与‘363教师美丽成长计划’,为我的专业发展铺设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邓老师提到“363教师美丽成长计划”是甘外为每一位教师提供的个性化成长路径,它通过三个序列、六个梯队、三个策略的差异化培养,帮助教师实现阶梯式成长。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定制式科研工作坊,同样以个性化培养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数智时代,不少人担心外语人才被AI替代,而甘外在数十年的探索中早已“先行一步”,在语言能力之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素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能力。外语学习的意义远超语言本身,更关乎增强自信、启迪智慧、追求至善。”甘泉外国语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杨云说。

身在海外的毕业生为母校送上越洋祝福

甘外力促跨文化专题学习成学生必修之课。学校构建了丰富多样的跨学科实践类课程体系,推出“德语+工程与环保”“西语+体育”“法语+艺术”等精品课程,旨在培养更多包容平等的对话者、知行合一的实践者、多元世界的服务者、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甘外尤重培植学生家国情怀育深厚之念。学校坚持以红色基因统领多语学习,以民族情怀支撑世界眼光,重绘学校课程图谱,逐步形成了“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学习新格局,在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化认知、行为方式、思维品质、胸怀境界、人格精神培育中铺就“中国底色”。

“伴随我走入社会,我愈发认为母校的双语教育走在了时代的前沿。”2007届毕业生周生升目前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工作,他谈道:“国家在涉外领域需要通晓外语并具备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母校的教育让我们比同龄人更早掌握双外语、了解外国文化,从而在大学、工作阶段拥有更宽广的舞台。

甘外历届毕业生集体照

普陀区副区长王珏为甘外历任校级领导颁发建校70周年纪念章

从日语见长到多语发展,再到跨文化素养培育,甘外走出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办学之路。100%的学生学习两门及以上外语,100%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100%的学生参与跨文化专题性学习,是甘外为学生的成长之路留下的独特烙印。

学校坚信:普通的孩子在合适的教育中就能够成就不普通的自我,高中的特色发展与扩优提质可以“双向奔赴”。

学校期待:每一个甘外人都能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智慧的全球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奋斗70载,甘泉外国语中学始终坚守“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理想,未来也将不忘初心、持续变革,做足“特色”文章,走出属于甘外教育的特色之路,让学校发展“更具底色、更焕彩色、更添亮色、更加出色”。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