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外滩更新实践,驶向未来的和平巨轮

转自:上海黄浦 2024-11-06 15:56:58

上海老城厢由中华路和人民路围合而成,十六铺、董家渡、王家码头……码头兴市的印记至今依然昭示着旧时的繁华。自元朝设立上海县以来,上海的城建史已有700余年。1843年上海开埠“意外”加速了近现代城市建设,外滩也由一片自然滩地,历经万国建筑之“殇”,而绽放出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繁花”。

在电视剧《繁花》中,和平饭店撑起了宝总的“门面”;在黄浦江沿岸,和平饭店撑起了外滩的“界面”,它是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饭店,是上海近代第一幢现代派建筑,是1930年前上海第一高楼,是当时的“远东第一楼”。

撑起宝总“门面”的和平饭店 ©网络

撑起外滩“界面”的和平饭店 ©网络

外滩建筑群第一界面的真正“成型”,也是在1930年代。此时距离上海开埠业已过去了100年,而在这100年间,外滩已经经历了三次变迁。

在市城建档案馆馆藏的1855年英国人绘制的上海外国租界地图中,外滩的大部分建筑还是较为简陋的外廊式风格,外观单一,大多数是两层砖木结构的仓储和洋行等小型办公用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855年英国人绘制上海外国租界地图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到了19世纪60至80年代,外廊式建筑大多已被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建筑所取代,以一至二层券廊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为主。

19世纪90年代的外滩 ©网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半数外滩建筑开始重建,建筑的高度上升、体量变大、密度增加。外滩建筑群界面虽然没有趋齐,但在空间上已逐步变得连续。建筑也从早期的砖木结构转向砖和钢筋混凝土的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风格以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最为流行。这个时期的建筑内部设施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41年上海外滩鸟瞰全景图 ©网络

成型后的外滩色调统一,天际线错落有致,整体的横向线条趋齐,空间连续,中间点缀着三处高潮,一处是原汇丰银行大楼和原江海关大楼,一处是原沙逊大厦和原中国银行大厦,还有一处原百老汇大厦,几座高楼穿插其中,让整条天际线显得格外有韵律感。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 ©网络

沙逊大厦——即和平饭店,是外滩天际线上格外“亮眼”的存在,它的绿色铜护套屋顶像宝石一样闪耀,彰显着它的缔造者沙逊家族的财力与雄心。而且它三面临街,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它的三个门牌号都是20号,所以它被称为外滩20号,这在上海是绝无仅有的。

20号和平饭店繁花剧照 ©网络

1929年,和平饭店建成后便接待了各界名流,新中国成立后,更成为上海接待重要外宾的住所之一。其本身A字形的建筑平面就像一艘朝着东方驶去的远洋巨轮,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一百年间,黄浦江上的沙船逐渐变为游轮,沿岸从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和平饭店所在的外滩02单元不仅仅是过去百年的历史见证者,更将成为下一个百年的更新起点。

2023年,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创新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模式的探索,推行“三师联创”工作机制,即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外滩02单元被选为了十个试点之一将迎来蜕变时刻。而面对这样一个外滩核心中的“核心”,对于设计师来说,压力“山”大。

02单元范围 ©ppas

早在2020年9月,南京路就完成了一次东拓工程,将南京路步行街和外滩完整地连接起来。外滩02单元则正好处在外滩第一界面和南京路的交汇处,可以说是上海最重要的两条步行街的交汇点,因为节假日期间人流量巨大,因此“雨刷式”过马路也成为了南京路、外滩“节日限定”。

©上海发布

“经典”的南京路步行街全长1528米,虽然东拓后,整个步行街更为完整也成功与外滩牵手,但作为一个线性空间,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责任建筑师团队着重对外滩02单元空间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掘和分析。

拥挤的街道&封闭的街道 ©ppas

南京路步行街可以称为上海最繁忙的商业街,时常面临人流量过大的问题,对游客体验和商户经营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步行街附近的街坊并没有受到步行街的辐射,不够共享和开放,许多区域依旧封闭,缺乏与主街的互动和连通。这种情况导致内部交通不便,街坊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提供足够的通行空间来舒缓主街的压力。

主街的浪漫&背街的局促 ©ppas

步行街的正面设计精美,道路宽阔且充满活力,然而许多背街小道却显得过于窄小和局促,导致人们在主街与背街之间的过渡不够顺畅和自然。背街区域商铺的布局和设计往往缺乏吸引力,降低了整条步行街的整体商业价值和文化吸引力。

光鲜的外立面&杂乱的内院 ©ppas

南京路的建筑外立面大多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如和平饭店等,给人以繁华的视觉冲击。然而,这种视觉享受往往止于表面,内院或内街则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维护,店铺堆积、广告杂乱等问题严重影响整体观感。

南京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商贸的繁荣背景,但在现代化发展中,历史和现代面貌的结合有时不够自然,建筑和地块功能逐渐趋同,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和多样性,导致地块性质单调、缺乏夜间活动、缺乏社区认同感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种种问题,

设计团队从上海的传统元素中寻找突破口。

项目区与世界最令人瞩目的城市滨江地带之一“外滩”与上海中心购物街区“南京东路步行街”直接相连,这一区位也带来本地区在城市空间发展质量上的最高要求。对该地区更新的国际基准必须由全球最卓著的历史中心所定义,如巴黎、伦敦、米兰、哥本哈根、汉堡以及维也纳。

——弗兰茨·佩西 先生

面对上海打造全球卓越的城市愿景,由弗兰茨·佩西教授和张宁博士领衔的设计团队希望用上海特点的构思来进行回应。“玉玲珑”是上海豫园的镇园之宝,与苏州冠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

地块推演过程©“三师联创”设计成果展

通透的“玉玲珑”为街坊重整带来了灵感。设计团队保留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根据各区块的特点重整街坊,合围出让市民“可达、可留、高体验”的系列内院空间。

根据各区块特点重整街坊 ©“三师联创”设计成果展

设计师还为每个内院植入了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均挖掘自老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如和平饭店自建成以来一直是贵宾的第一站,因此以迎宾中心为主题;宁波路社区作为地块内为数不多的老上海社区、居住社区,以沪韵新声为主题;而东拓后极具特色的十字拱廊延续了中央商场的记忆,以绿映中央为主题等。而这些历史赋能的街坊内院主题也匹配了趣味的院落空间。

方案效果图 ©“三师联创”设计成果展

新功能在共生的新旧建筑中活力的生长,每个内院都极富吸引力。这些院落,创新性的以巷弄与开放的建筑通廊连通成为一体,最终与静稳化的街道衔接,一起构成高品质的区域公共空间网络。

小鸟瞰图©“三师联创”设计成果展

传统的城市更新模式链路是“规划主管部门-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而此次三师联创机制则采用的是“循环反馈、动态协调”的模式,将“三师”捏合在一起。

©ppas

整个外滩02单元的更新方案是在责任规划师统筹下,三师互动完成的。

责任规划师整合形成《更新单元规划实施方案》,从空间、时间维度对外滩地区进行解读;提出风貌保护、公共要素等底线约束;提出明确的外滩地区的整体更新目标;提出功能、风貌、空间等方面的设计指引。

责任建筑师则需要提出更新单元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深化研究外滩的空间基因;提出可实施的设计方案;破解空间利用、风貌塑造等技术瓶颈;形成可落地的开发容量。

责任评估师则需要测算资金平衡方案;探索城市更新方式;制定更新的分期计划;创新城市更新的实施模式;提出政策的保障建议等。

©ppas

在方案形成过程中,规划师要对建筑师提供框架指引与系统支撑,同样建筑师需要深化设计并实施校核。建筑师要为评估师提供空间方案与建设指标,评估师则提出功能配比与容量建议。

同样的,评估师需要对规划师提出功能与容量调整建议,规划师则需要反馈开发规划与规定容量。而这样的“循环反馈、动态协调”充斥在每一次外滩02单元的研讨会议中。

三师联创机制作为城市更新中的创新尝试,结合了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和责任评估师的专业视角,力求为复杂的城市问题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尤其像上海外滩这样的历史区域,更需要群策群力,通过众创的力量来分担对这样一个区域的改造压力,同时尽可能提供一个完善且科学合理的更新方案。然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尽管我们倡导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际操作中跨学科仍可能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导致优先事项和设计路径的冲突,需要更有效的交流机制来融合各方视角;机制的效率和决策的速度也需要在深思熟虑与快速决策之间寻求平衡;在创新合作的框架中,需要清晰界定各方职责与决策权;公众参与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而针对这一点,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经通过策展、公众推广等方式尽可能吸纳公众意见,但如何有效整合公众意见仍是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和资金平衡更直接影响项目的可行性和落地性。三师联创提供了灵活而创新的方案,但面临财政预算限制、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土地供应限制等,如何保障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并长期运作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