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新校揭牌、老校合并,闵行教育连续“大动作”的背后,传递了什么?

转自:今日闵行 2024-09-02 13:34:14


开学之际,闵行教育重磅消息频出。8月26日,花园学校和莘松小学合二为一,正式更名为闵行区莘庄实验小学;原曹行小学正式更名为闵行区第三实验小学,并于8月28日揭牌;9月1日,闵行区第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揭牌,学生们踏入崭新的校园……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是万千家庭的共同愿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其中包括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等。

新校的落地、老校合并与更名,无一不传递出一个消息:闵行区正在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逐步整合优化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

01
做大做强教育集团品牌
集团化办学打破校际壁垒
学校换名字了,校徽变成了一朵盛开的梅花”新学期伊始,闵行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校门口换上了新标牌,校徽也变成了由深蓝、浅蓝和橙色三种颜色组成的梅花。“深蓝和橙色取自闵行区实验小学校徽的颜色,浅蓝取自原曹行小学校徽的颜色,三种颜色的融合,同样也代表着这两所百年老校的深度融合。”老师向孩子们解释道。

曹行小学至今办学历程已有118年,自2022年加入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来,两所学校展开了常态化、系列性的合作共建与共创。从闵行区实验小学成员校,到如今的闵行区第三实验小学,这所新校的全新蜕变不仅仅停留于校名与校徽的变化,未来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教师梯队、校本课程等方面都会有新的、更深层次的发展,成为优质均衡的家门口好学校。

在闵行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何学锋看来,学区化、集团化对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闵行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在闵行本土成长起来的实验性示范性小学,自2004年开始,春城、景城和畹町校区相继落地,形成“一校四区”优质均衡发展格局。2016年,以闵行区实验小学为领衔校的“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联盟”成立,2020年更名为“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目前共有8所学校、涉及闵行4个街镇(工业区)。

“我们希望通过集团的力量去缩小校际的差距,同时集结所有成员校的力量进行专题研究和项目推进,同时也将集团化统一的教学标准推广到所有成员校,以抱团发展的形式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何学锋谈道。

另一方面,集团化办学并不意味着同质化,而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发展状态。在莘松中学教育集团年度盛会“嘉年华”的现场,可以看到师培附中的科创教育、康城学校的足球和美育、明星学校的国学、莘城学校的书法、君莲学校的课本剧特色等,在“嘉年华”的舞台上得以一一展现。莘松中学教育集团通过这一平台将所属成员校的学生们紧密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创,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活动非常丰富,嘉年华不仅给了我们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还看到其他学校的特色活动,还有舞蹈、演奏、音乐剧表演,让我们很有感触。”成员校的学生们告诉记者。

作为紧密型集团,‘嘉年华’将在7所成员校内轮流开展,覆盖集团内共17000多名师生。活动激发了集团各校合作共进的内生力,促进集团各校均衡优质有特色地发展。”莘松中学校长张忆说。

02
学区化办学融入区域特色
让优质资源在区域内共享共通
今年儿童节,“颛小鹤艺术团”全网首发MV《如愿》,同步在love radio 103.7、小红书、B站、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发布。这首融合了合唱与民乐、传统和现代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歌曲,由田园外小、君莲学校、颛桥小学的孩子们共同完成,唱出了闵行城市发展的青春活力,也展示了颛桥镇学区特色项目的独特魅力

“颛小鹤艺术团”作为颛桥镇学区特色项目,面向学区成员校招募组建,通过寒暑假集训及各校音乐艺术课程,以音乐教育作为切入点,融合了陶笛、琵琶和声乐,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快乐感、成就感、获得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学区化办学的过程中,学区内各学校在保留自身特色与个性的同时,融入了学区特有的文化底色,使之成为共同的文化标签。如在颛桥镇学区,培育出“非遗传承”“红色文化”等9个特色长程课程联盟。这些课程在各校的特色课程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一门、共享一门,最终实现学区成员校全覆盖,形成“幼小初高长”五阶递进模式。

在莘庄工业区学区,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等坐落于此。在航天特色的滋养下,“闵行少年星”“航天巡展进校园”“航天特色课程”等点燃了同学们的航天梦、太空梦,学区内4所“航天特色学校”开展中小幼贯通式科技教育,每一所公办校(园)都将拥有1名航天副校(园)长。

而到了梅陇镇学区,中医文化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被师生们生动地涂鸦在社区学校的空地上,他们用画笔将中草药知识带进社区。梅陇镇学区通过开展一系列“中医药+”行走科普活动,打造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科创品牌,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

截至目前,闵行区已成立七宝中学教育集团、闵行中学教育集团、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上海交大附属中学(闵行)教育集团、上师大附中闵行教育集团、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上闵外教育集团、莘松中学教育集团、上海市莘庄幼儿园教育集团等9大教育集团,14个街镇(工业区)均建立学区,100%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据统计,2023年闵行14个学区共享课程达333门,获益学生168332人次,共享创新实验室1923次,共享图书馆2801次,体育场馆10869次,其他场地8361次。

这些学区、集团通过先进办学理念辐射、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场地共用、学校办学文化生成等策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品质,闵行区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

03
12年一贯制学校相继落地
合作化办学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原校长张计蕾至今记得,2010年她来到吴泾,站在一片农田上筹建校舍、招募团队的情形。2018年,她又带领团队筹建了华东师大闵行永德实验小学。

在今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系列学校签约,拟组建12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成立后,将同步成为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成员校。学校的升级标志着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将实现深度的融合,通过一体化的管理和教学,真正共享双方的资源和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优越的成长环境,为闵行教育的发展贡献更为强大的力量。

未来,学校将充分借助大学资源优势,打造“跨学科+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新工科”素养下的创客特色课程群,致力于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无独有偶,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正式揭牌,这所12年一贯制的学校将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实施一体化管理,通过引入大学优质资源、共享优秀导师资源、高端实验室资源等,探索和打造12年贯通式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新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杰出工程领袖人才。

高校附属的12年一贯制学校相继在闵行落地意味着什么?其背后是闵行教育资源布局持续优化,是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更是“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更多家庭”的美好愿景的进一步实现。

“我们希望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闵行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新活力。”华东师大副校长、教育集团主任戴立益谈道,从创办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到成立闵行基础教育集团,华东师大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积极助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在约231亩的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内,音乐厅、游泳馆、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等均面向集团师生开放。与此同时,华东师大各院系也纷纷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通过成立实践或实习基地、共同建设课程、实施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集团学校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成长体验。

据悉,闵行区已经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9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办27所幼儿园、中小学

依托高校资源,闵行区将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高校优质资源注入带动和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引进辐射的双轨并行模式,在学校创新治理、课程开发开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研究和实验,实现闵行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将始终步履不停。区教育局介绍,闵行区在2024至2025学年,将加强示范性学区、集团创建,建设一批市示范性学区和集团,基本形成学区和集团规范化、紧密型、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激发每个学区和集团合作共进的创新活力,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等互通互融。

记者:宿铭珊 陈奕宁
部分供稿:区教育局
初审:张淑琳(见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