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不管如何创新,最后都是要造福人类|对话顶尖科学家

转自:今日闵行 2024-05-28 16:59:12


【对话顶尖科学家】


为什么说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了更好促进科创策源,政府、高校及企业还可以再做些什么?科学家及科创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日前,“2024绿色生态创新大会”在闵行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举行。“今日闵行”记者专访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两院院士,推出“对话顶尖科学家”系列报道,一起来听他们的答案。

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包信和团队凭借在纳米限域催化方面的研究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起听听他对绿色生态创新的看法与思考。

肯定要创新,而且是高质量创新

记者:这两天,大家围绕绿色生态创新进行“头脑风暴”,提出了很多观点。您是如何理解绿色生态创新?

包信和: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但发展过程中会对资源造成很大的消耗,包括对生态环境也会有影响。所以,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让资源能够可持续,生态能够保持得更好,这就涉及到生态发展的问题。

记者:怎样让生态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

包信和:新,肯定要创新,而且是高质量创新最终还要形成生产力,给社会、给人类做贡献,这包括资源、能源和生态,还有人类健康,实际上就是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现。

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记者:生态创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直接联系吗?

包信和:联系可大了。我自己是搞能源的,原来是化石能源,现在是可再生能源,就是把我们周围的能源收集起来再利用。与每个人直接相关的就是怎么能够节约能源,怎么能够高效地利用能源。这其中,一方面要生产出更多能源,另一方面就是节能,比如会发光的灯。我曾经讲过,一吨煤最后真正用在发光上可能不到10%。假如用电上能稍微节约一点,煤的节约量就很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会减少。这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记者:所以,生态跟每个人息息相关。

包信和:生态,从国家的角度讲,就是要保证能源供给,但对于每个人,就是要把能源用好,让它发挥作用,该用的地方用,不该用的地方就不用。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生态对每个人都有很大影响,每个人都能参与到里面

记者:作为普通人,该如何真正参与进去?

包信和:每件事情都存在节能的可能,每个人也都会有这样一个可能性,所以我想还是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是最好的参与方式。

不管如何创新,最后都是要造福人类

记者:生态创新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实验室又该怎样跟企业进行衔接?

包信和:这次大会有搞研究的,有搞成果转化的,还有一些应用单位,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坐在一起,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怎么把它用起来,要做成还需要什么条件……像这样的讨论,我认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这里(大零号湾)也有很多孵化器,这就很好。因为有些项目不是马上就能做成,可能10个项目里有好多个都做不了,但你不去做,就不知道它做不做得成。这就需要政府支持,各方面给力。我认为,大零号湾这些创新孵化器很重要,是很好的一个尝试

记者:当生态创新达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吗?

包信和: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实际上,我们已经体会到这种变化,大家开始慢慢知道环境对人类很重要,比如原来大城市空气质量不好,但通过生态环境创新治理后,空气比较清新了,水也绿了,这是老百姓最切身的一个体会。

记者:也就是您刚才总结里说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包信和:不管如何创新,最后都是要造福人类。假如科技创新与人类福祉相脱节,这是走不远的。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创新,都是要让人类有更美好的生活

记者:陈美玲
初审:叶梅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