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汇 教授 博导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 我年轻的时候一直想做个人才,但是不能算成功。最近,医院管理部门告诉我,我们科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希望我来分享一下经验。这让我开始思考,也许我们真的做对了一些事。我想强调这只是一些初步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与大家共同探讨。 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学科。我们的科室可以追溯到1958年,范振华教授创立了上海医学院医疗体育教研室。到了1978年,医院成立了运动医学与康复专业室;直到1999年,陈世益教授与骨科顾湘杰教授一起成立了以手术为主的运动医学科。2002年,我们获得了上海唯一的运动医学博士点,2005年成立了复旦运动医学中心。自05年以来,在陈世益教授带领下,我们学科着重发展关节镜技术,之后一直朝着这个主要方向发展。2014年,获得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科研上,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第三)。我们去年也协助医院获得了中华体育总会颁发的国家队合作医院荣誉。在2022年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我们名列全国第二。 为什么我每次开会我会介绍一下运动医学科?因为与很多学科相比,运动医学科还是个“边缘”学科。整个上海真正独立成科的运动医学科只有我们一家,全国也不多。在初期发展过程中,和很多初创学科一样,我们遇到过种种困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门诊。大约2002年,我上门诊时,一个上午只看了五个病人。第六个病人是一位老先生,挂了运动医学门诊,结果说他便秘,来看看是否可以通过运动来治疗。当时我心里凉了一截,心想这以后要怎么办。第二个例子是手术。1999年我在骨科读研究生时看到了一篇关于关节镜的文章,对关节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那时候手术量确实不大。当时我们刚将关节镜作为发展方向,我清楚地记得,陈世益教授曾对我说,每周能够进行15台手术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是当时我们面临的情况。发展到现在,我们一周手术量已超过了100台,全年门诊量超过了7万,科室还在不断地发展,原因在哪?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都有。 要有远见,找准顺应时代潮流的方向 学科想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有远见的学科带头人。我们学科的长远发展得益于陈世益教授从一开始就站在学术前沿做出了很多主动积极的尝试与改变,寻找顺应时代潮流的方向。 学科还在探路阶段,陈教授就意识到关节镜技术的重要性。2003年他自己先去澳大利亚学习肩关节镜技术。2005年前后,在肩关节、膝关节镜技术其实还没发展很充分的时候,就鼓励我和当时另外一位医生分工分别发展髋关节镜和踝关节镜,髋关节镜当时美国也刚刚兴起、踝关节镜就更少,但我们都把握住了。正是由于对运动医学这些领域的前瞻性和判断力,我们学科,包括亚专科可以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要知道患者和学科的痛点。因为运动医学对康复的需求很细致,我们一直坚持手术和康复一体化,使病人治疗过程更加顺畅和高效。以前患者手术后还是会说,手术做完了会痛,不知道是因为手术还是康复,一体化发展让我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才能不断吸引病人。这个模式我们在2000年已开始实施,至今仍在被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学习和借鉴,这是非常超前的事情。 第三,要积极服务于社会,运动医学要与体育活动密切结合。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竞技体育和体育赛事的医疗保障服务,陈教授积极参与和组织了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医疗保障工作,包括F1大奖赛、奥运会预选赛等,这些活动使得我们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得到了体育局的认可。 F1大奖赛医疗保障 第四,我们始终在回应患者和社会的需求。绕回到开头老大爷的便秘问题,现在我们学科确实在研究、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所以可能这就是命运,我们的运动处方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我相信它会成为我们科的特色。 所以说,学科发展一定要有远见,有超前的设计,勇于尝试和探索。虽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能成功,可能找了十个方向只有一两个方向是对的,但你去尝试去努力了,就有可能站在学科前沿,比人家做的更早一些、更好一些,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之道: 挑定方向,持之以恒的学习与精进 挑定了一个方向,接着怎么走?2005年,我们一年踝关节镜手术量大概15台。我们会先进行关节镜操作,如果遇到困难就转为开放手术。但事实上当时全关节镜操作很难实现,全国都一样。 我开始寻找学习机会。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将目光放的远一点,每年定一个目的地去学习,从2007年直到2012年前后,连续五年,由近及远,先后自费去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荷兰和美国。每次进修回国后,结合国内外所学和自己的经验,逐步摸索踝关节镜技术。这段时间内,我们的手术量从每年15台增长到每年150台。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踝关节镜手术方面基本上处于全国甚至国际领先地位。 去各地学习你会收获很多,不仅是技术上的提升,还有视野的开拓。 一开始你觉得那些地方都是圣地,但去了之后你会发现,即使国际最领先的地方,水平可能也远未到理想,就会增强自信。我去美国拜访克兰顿(Clanton)医生,他给很多名人做过手术,参观踝关节镜的时候,我说,好像我们不是这么做的,他就说,你是怎么做的?我就把我们的方法告诉他,聊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他的fellow和我说,Doctor HUA,我看了你发的文章,我觉得你们做的很好。那时候我就挺自豪的,你并不只是一个卑微的学习者,而是可以以比较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对话、交流。 与Clanton医生合影 我一直和学生强调,也鼓励我们的进修医生,要多问、不要害怕丢脸,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做得更好。不要看的时候觉得别人做起来很容易,回去后一做发现什么也不会,到时候你再想问,只能通过邮件,效果肯定不好。 在足踝运动医学领域,我们这几年取得一些小小的成果。我们连续举办了十届学习班,吸引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学员,牵头制定国际及国内指南、共识8部,参与了15部。我们在外侧踝关节副韧带修补技术方面最近获得了国家医保局审批四级新技术,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在国际学会期刊J-ISAKOS担任了足踝副主编,这是来自国际运动医学学会的认可。同时我们也发展了精准诊疗新技术21项,在Escape国际网站排第一。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拓视野,多元学习:共同成长之路
从我自己的成长说到青年人才的培养。我认为,青年人的成长发展要持之以恒的多方面学习和交流,要寻找一切的机会、一切的渠道去学习,包括国内国外,包括导师,而且,不能只找一个导师,而是要找很多导师。导师也要认识到,一个年轻人才的培养,可能需要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指导,并不是某一个人就能给他完全的、全面的指导。我一直和我的学生说,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你要做什么,我可以帮你找团队,找导师,请他们一起指导你。
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一定要成为年轻人的朋友。尽管我是他们的导师或者是上级,但我觉得现在年轻人要比我当年更优秀,之所以很多学生还不能“冒”出来,是因为时代在快速发展,导致竞争加剧,“太卷了”。
我是03年在职读博士,毕业需要发一篇SCI论文,我说我三年可能发不了SCI,老师说那你就晚一年,所以很惭愧,我博士读了四年。但是现在不一样,2023年我参与骨科住培招生,我们运动医学科博士毕业生发表SCI都在十几篇以上,而且不是说只有文章的量,而且还有文章的质,有的学生三篇文章拿了近70分。年轻医生也是一样,非常的出色。
作为导师,要认识到现在青年人是非常优秀的;更要承认和认识到,在这么“卷”的环境下,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还是觉得会有压力的。要更好地培养青年医生,要跟年轻人多沟通、多鼓励,甚至一个一个谈心,知道他们真正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才知道怎么帮助他们去解决。
导师之道
激发潜能、关注发展,提供学术与情绪双重价值
和学生交流,我觉得分两种。第一种,你只要提供情绪价值,这时候他们往往有各种人生观问题,或有挫折感,这时你鼓励他就行了,他们越过了情绪关,就能顺利找到自己的方向。第二种,是要提供学术价值,这种时候就可以不回避地提出问题,给予指导。
关于提供情绪价值,我举些简单的例子。
有学生来问我,他说华老师,我以后是当医生的,我去搞科研做什么?我和学生说:这个问题我自己读博的也问过自己很多遍,经过这些年的成长,我是这样想的:当一个医生,你只能从临床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但当一个科学家,你可以换一种思考,例如怎么总结所有病例,把临床问题总结为科学问题,从整体思路来看待、解决问题,并最终能反馈回临床,这样的话就能够让你当一个更好的医生。
我记得听人谈过,国外的医生和国内医生有什么区别?国外医生手术做的未必好,往往一年做10台手术的医生,写个指南,给我们一年开1000台手术的医生参考。的确,我们去美国看,有的医生手术水平不如我们好,但聊完我觉得他说的真好,能很好的引用文献,总结手术各个关键问题,我们要照着他的学。这就是临床科研思路。做医生一定要有科研思维,才能从当中发现的本质,从当中发现更有意义的临床问题,才会想着怎么去做一个更好的临床科研,然后进一步反哺临床,把临床做得更好。
还有学生问我,华老师,我做的这个科研到底有没有意义?我挑了那么多种方法,终于有一个方法做出来P值小于0.01,发表了一个阳性结果,你觉得这是科研吗,还是在钻牛角尖?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只能对他说,你继续努力做下去,做多了你可能就会发现答案。如果一个结果是科学的,那么你重复100次也应该得到相似的结果,而不是只有一次凑巧碰到。
有些学生同时面临人际交往和人生选择上的挫折感。我首先告诉他:他是个好人,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误解造成的;然后和他分享了我的成长经历,我说对比起我你现在多优秀?你有这么多选择,而我当年只有一个选择。离开时这个学生告诉我:老师,你像父亲一样在跟我说话。这让我特别感动,有被学生认可的感觉。
所以我认为,对于许多特别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一定需要你指导他们做什么,但你必须给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因为有时他们确实会感到非常苦闷,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很努力,为什么还出不了成绩?这个时候你要给他一定的鼓励,他才能跨过这个难关。
第二种情况,对那些没有情绪问题的学生,他们纯粹来寻求关于课题的建议,那我就和他们进行探讨,必要时甚至“批评”一下,指出他们的问题,告诉他们这样行或不行,如果缺乏创新性,需要重新做。
虽然我可能并不了解太前沿的东西,但我会以临床思维的方式给出一些建议;我会根据我以往所知道的、审过的一些课题或者听过的讲座中为他们提供思路和建议;我还会为学生或年轻医生提供一些具体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如是从事科研、成为外科医生还是老师。最终,我觉得我可能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启示,我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实际上,通过帮助他们,我也更了解了自己。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自己也会得到很多启发,产生很多想法,收获很大。
此外,信任专业、用人不疑也很重要。作为负责人,我要把人选好,为他们提供经费、良好的环境和建议支持。我并不是一个全能的人,我只是一个在专业领域有所专长的人。因此我会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立小组,甚至在我们科室内也会设置专科小组,例如髋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我会指定一位专家来负责每个领域,担任领头人;在学生方面,我会将研究方向分成几个,并选择一位学生来担任该研究方向的领导者或组长,形成一个以大带小的研究团队和梯队。然后我会放手让他们发展,只要关心他们的进展即可。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比我更好,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
然而,无论放手与否,我都会坚持一项原则,那就是确保有一个红线。我会在一开始告诉所有的学生和年轻医生,这条红线是底线,不能被突破。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是医生还是科学家,都应该首先要做人,要修身立德。首先,你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绝对不允许违反。第二,我对学生和团队所有人说,科研数据必须是真实的,绝不允许说谎。在每次开组会时,我都会强调这一点。底线之上,你可以自由发展,但不能突破底线,零容忍。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一辈子骗一个人,也可以在某一刻同时骗所有人,但不能一辈子骗所有人,绝对不可能的。
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团队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总结一下,我认为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有几点很重要。首先,我们要为年轻人找到正确的方向;其次,要让他们开拓视野,不断学习,接续奋斗;第三,要成为年轻人的朋友,帮助他们,让他们融入团队。第四,一定要守住底线。
“自强者胜,自胜者强。路在脚下,梦在前方,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祝愿大家心情愉快,人生精彩,梦想成真。
(本文为华英汇教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建引领下医院教师工作论坛暨第四届“师说·华山”沙龙上的主题报告)
专家介绍
华英汇
运动医学科
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
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职业病诊断与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健康与产业发展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擅长膝、肩、踝等关节疾病及运动损伤的诊疗。担任AP-SMART副主编、AJSM、OJSM、Sports Health(Am)、Burns & Trauma、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等多本杂志编委。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7.97。Expertscape网站评选为2011-2021十年间“踝关节外侧韧带”研究领域国际排名第一。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10余项(其中5项国自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第二届国之名医、上海市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人才、上海市临床康复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及奖项。同时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巴黎奥运会运动康复特聘专家、奥运会上海预选赛首席医疗官、国际滑联四大洲花滑锦标赛首席医疗官等职务。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