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正式制定印发,积极推动本市涉外企业加快提升ESG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涉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ESG能力提升能为企业带来哪些机遇?希望获得哪些支持?近日举行的“聚焦可持续 塑造新动能”上海浦东跨国公司总裁沙龙上,近50位企业家展开思想碰撞,深入探讨ESG理念下的新需求、新机遇。
“ESG”,即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作为当前国际对企业非财务绩效和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最新评价标准,与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行动方案》具体包括三大行动12项重点措施,提出到2026年,基本形成本市政府、行业组织、涉外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涉外企业ESG生态体系,本市涉外企业ESG理念全面树立,企业ESG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ESG已经从单纯的上市公司必要事项,向贸易投资等领域辐射,行动方案强调涉外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参与,他们深入参与全球供应链,ESG建设的‘迫切性’是最强的。”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娟解读。
商务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社长、主编于志宏建议在企业层面“做足生态”:“ESG带来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关联度改变,产生了新的商业逻辑,通过一些新的产业联盟或者新的平台可以跨界将方方面面联动起来,这是拥有众多跨国公司的浦东的优势。”
“很多外企已经把ESG元素融入到企业战略里,动员方方面面的成员参与到ESG相关议题中,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安永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报告与鉴证服务主管合伙人刘国华分享了在服务企业过程中的观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ESG不仅关乎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其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基石。浦东跨国公司积极投身于ESG的实践中,以实际行动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商之一科思创,提出到2035年实现运营气候中性的目标。在中国,科思创积极推广绿色低碳解决方案的落地,通过加大替代性原材料的使用力度、化学回收聚氨酯软泡等,加速循环经济转型。
杜邦积极响应“双碳”战略,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为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设施和低碳建筑提供更加绿色环保的解决方案。
去年的第六届进博会上,罗克韦尔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ESG联盟,拉动头部链主企业影响力,共创“净零供应链”,助力中国本土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ESG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都想抓住这个机会。当前中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如何将愿景付诸于实践,这些案例和经验激发出新的发展动能。”杜邦集团亚太区总裁、上海浦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张毅说。
围绕ESG的机遇和动力、难点和挑战及资源和路径等议题,企业代表们畅所欲言,分享各自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感受,对进一步提升涉外企业ESG水平提出建议。
贝恩全球专家合伙人刘洋注意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消费端能否买单也是关键:“只有让这件事变得有经济可行性,企业才有动力将其融入主要的商业策略,ESG才可以成为企业自己的竞争力。”
“每家企业是一个人体穴位,这个穴位自己已有一定的功能,怎么把每个穴位经络打通练成内功,是需要深入考量的。”一位跨国公司企业高管建议,加强ESG领域的上下游对接,让资源循环起来。
“总裁沙龙”是上海浦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系列品牌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由上海浦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主办,科思创(上海)投资有限公司、金桥(集团)有限公司、浦东新区国际交往中心、浦东新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浦东各地投资企业协会共同协办。在沙龙举办前,企业代表们走进金环未来城市设计艺术中心,了解金桥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