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金山 > 文章详情

原来,蒸青团用的竹编蒸笼是这么做的→

转自:上海金山 2024-03-30 10:15:53

要制作清明节的传统美食青团,蒸笼是必不可少的。在金山张堰就有一位手艺人蔡永良师傅,坚持着手工制作传统的竹编蒸篮。随着清明节的到来,蔡师傅也忙碌了起来,他做的竹编蒸篮更成为不少市民蒸青团的爱用物。

随着篾(miè)刀自上而下地劈下,一根竹子应声而开。有着50多年竹编经验的蔡师傅正低着头,一双粗糙却灵巧的手在竹篾间穿梭。开竹、破篾、编织……每一道工序都颇有讲究,必须拥有足够的耐心。

“篾劈好后要拣、要抽、要抛光,底搭好样子编起来,编好还要锁口,锁口后包角,包好还要弯折起来,很繁琐的。”

蔡师傅告诉记者,竹篾有着像刀一样锋利的快口,因此抽篾要快、准、狠,以防划破手指。他在刚开始学习时吃了不少苦,现如今已经熟能生巧了。

蔡师傅表示,竹篾的粗细要均匀,根据不同的竹编制品粗细要求也不同。而且要选择冬天的竹子,生长了两三年有韧性的最佳。

“用冬天的竹子比较好,最好是腊月里的竹子,它含水量低。竹子跟蚕豆一样,里面有虫卵,等春暖时节就会出虫。冬天的竹子不容易被虫蛀,篾劈好放着隔一年也不要紧。”

每逢清明节都是蔡师傅最忙碌的时候,总有不少人上门来问询购买他做的竹编蒸篮来蒸青团,让青团拥有了一丝竹香味。“清明节农村习惯要做青团,这里有个老师傅做蒸青团的蒸篮,我们经常到这里来买的。青团放在竹编的篮子里蒸的有一种竹子的清香味,很香,青团变得更好吃了。”百家村村民陈亚连边挑选心仪的蒸篮边说道。

做竹编蒸篮要费不少细工夫,蔡师傅却乐在其中。“清明的时候最受欢迎,因为用的人蛮多的,我从1月份开始做到现在了,每天能做10个左右,基本一个小时一个,大概做了400多个基本上卖得差不多了。”

今年72岁的蔡师傅,凭借着对竹编手艺的热爱,将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变成了蒸篮、筛子、竹席、簸箕等十来种竹编制品,修补更是不在话下。不过,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竹编技艺逐渐“无人问津”,蔡师傅很是惋惜,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学习和坚守住竹编这门传统的老手艺。

记者丨项竹彦 王佩永

通讯员丨高凌

摄影丨金燕玲

编辑 | 俞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