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位江苏先贤留下的524字何以成为“治家宝典”

转自:交汇点 2023-11-23 18:11:32

11月22日下午,“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朱柏庐与《治家格言》”在昆山市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中国地方志学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协办。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些中国人熟知的家训格言,都出自明末清初昆山著名理学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朱柏庐,本名朱用纯,字致一,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归有光一起被称为“昆山三贤”。他一生教授乡里,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著有《辍讲语》《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其中又以《治家格言》影响最大。

朱子《治家格言》仅有524个字,尽数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文字通俗却不失文采,内容简明却不失深意,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秉持了勤俭持家的美德;“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点明家门和顺的重要;“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警示谄上骄下的危害;“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将家训的内涵从“治家”提升到“治国”乃至“治天下”的高度,凸显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操……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邱新立表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家训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家经验总结,凝聚着先人的生活智慧和社会价值判断。流传至今的历代家训,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并且跨越历史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以高度凝练、警句迭出、意蕴深远而闻名于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次论坛的召开,体现了江苏省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乡群众文化修养、塑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高度重视。

论坛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徐勇,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王卫平作主旨演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光磊,黄山市博物馆原馆长翟屯建,中共昆山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董姝懿等专家学者参与了随后的圆桌会议。

徐勇的演讲叙述了中国传统家训从训诫活动到文献形式、从非规范性家训到规范性家训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治家格言》作为文献形式的规范性家训,对传统家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全篇以偶句写成,以家庭为对象,如同一位老成温厚的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说明书,不仅描摹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实情,而且寄寓着传统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他提出了“家训的社会化”这一概念,来说明以《治家格言》为典型的家训已不再是一家一族的私有财产,而成了全社会共同的文化财富,其内涵拥有着跨越时代的价值。

王卫平的演讲将《治家格言》定位为苏州地域文化的产物。他介绍了明清时期苏州家训兴盛原因及特点。流寓江南的北方氏族为重建家族,积极修谱立训,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家谱家训的兴制奠定了物质基础,重文重教的地域文化营造了诗礼传家的氛围。这一时期苏州的家训既有与其他地区家训的相同之处,又因苏州的地情而表现出自身的特色。读书修身而非追求仕途是苏州家训强调的重点,“工商皆本”、积极治生的观念也在苏州家训中屡见不鲜。家训中“禁约”尤多且重视“行善”,体现了苏州家族对社会治理的重视。

随后进行的圆桌会议,由广陵书社总编辑曾学文主持。访谈中,郦波详解了《治家格言》何以被称作“治家之经”。

郦波认为,古人的“格言”是一种“训格之言”,专门用于教育。古代教育的主阵地是私塾和家塾,主要的学习内容便是家训,而《治家格言》更是家训中旗帜性的代表。从古至今,家训文化所承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都极其独特与重要。郦波将《曾国藩家书》与《治家格言》进行了对比。与曾国藩上千封的家书相比,《治家格言》更为纯粹,其五百余字的篇幅与《曾国藩家书》这样的皇皇巨作相比竟毫不逊色。可以说,《治家格言》因为纯粹所以极致,“所用至纯,流芳千载”。

朱光磊结合朱柏庐的理学家身份,分析了《治家格言》的理学内涵。如果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参照来审视《治家格言》,那么治家就是以齐家为中心的修行工夫,书中的道德教诲就具有不同层级的工夫论意涵。他认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虽然诞生在明清之际,但对于当下的家风家训建设仍旧具有启示意义。

翟屯建表示,明清之际徽州与昆山的关系十分密切,徽商等社会群体的流动促进了《治家格言》在不同区域的传播,徽州人或将其摘抄为警句、创作为书法,或将其融入家庭装饰,甚至写入家谱之中。《治家格言》在全国的影响之广,从在徽州的流传可见一斑。

董姝懿介绍了昆山在传承弘扬独特家训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2012年,昆山市文管所将朱柏庐祠堂墙上的残缺石碑予以补刻,使其恢复基本原貌。昆山多处路、桥、社区等皆以“柏庐”命名。昆山开发区高级中学成立朱柏庐治家、治学思想课程基地,研发《治家天下朱柏庐》校本教材,举办“柏庐讲坛”活动;柏庐实验小学以《治家格言》作为校本教材,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论坛上发布了昆山地方志创新成果。近年来,昆山地方志办公室聚焦修志编鉴主业,全面、忠实记录昆山发展进程,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区镇年鉴全覆盖、旧志整理再版全覆盖、区镇地方志工作站全覆盖、旧志导读体系全覆盖、村志编纂镇域全覆盖。为进一步加强朱柏庐与《治家格言》的研究和弘扬,论坛上“朱柏庐史志研究会”宣告成立。现场还通过扬州广陵书社“雕版印刷工艺传习所”大师演示雕版印刷、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师生诵读表演等环节,展示了《治家格言》百年来多样的传承方式。

会前,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和《江苏地方志》编辑部还发起社会征文,为论坛的顺利召开做了充分学术准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