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童书展首日,“创新赋予儿童文学新的活力——第三届接力杯‘双奖’金奖作品新书发布会”举办。第三届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金奖作品《不要动一只蜗牛》、第三届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金奖作品《狼洞的外婆》正式首发。会上,诸多儿童文学的作家以及专家学者们还就“创新赋予儿童文学新的活动”这一主题,从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创作、文本分析、图书的意义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儿童文学的创新对于儿童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据悉,《不要动一只蜗牛》,由新锐图画书作家大吴创作,以极具创意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述“蝴蝶效应”。故事环环相扣,一个又一个戏剧性转折让孩子惊叹不已。《狼洞的外婆》则讲述不会说话、怕生的女孩白果如何在“狼洞”的外婆的照顾下逐渐得到治愈,开始说话并与人交朋友的故事。作者塑造了一个心中有大爱、身上满是人情味与处世智慧、坦然面对生活苦难的外婆形象,描绘了一段充满无条件的爱、理解与包容的祖孙情。
在接力杯双奖评委、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看来,这两部金奖作品,艺术上各有千秋,不仅“好看”,而且“耐看”,也足以代表当下原创幼儿文学和中短篇儿童小说的较高水准。
儿童文学作家,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徐鲁
“《不要动一只蜗牛》是大吴的一部图画书新作,全书文字少,主要靠图画来叙事。故事看似有点荒诞,细想一下,却又在情理之中,完全符合生活中的事理逻辑。《狼洞的外婆》是一部用心创作的中篇儿童小说。获奖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作者是王勇英,一位著作等身的实力派小说作家。这部小说虽然篇幅不大,但容量却不小。这部小说并不是以复杂的情节取胜,却凭着大量鲜活的细节支撑起了韵味悠长的叙事,具有涤荡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徐鲁说。
作家金波、曹文轩本人也给予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这两个奖项的获奖作品支持,并现场分享了自己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心得。
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金波
“安徒生说过:幼儿文学,孩子读故事,大人读思想。经典的幼儿文学,孩子在读了故事以后,长久地保存在记忆里,不断地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读过的故事也在成长,孩子会思考很多故事背后的道理。”金波认为,幼儿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长久性、持续性,不断地引发孩子们提高审美能力、叙述能力和思考能力。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小读者,都需要和大人一起来读,特别是幼儿文学。家长如果读出了故事,还读出了思想,那么他在辅导孩子阅读,和孩子一起读幼儿文学的时候,也会找到引领的方向,并能够找到阅读的方法,所以幼儿文学才能成为大的文学,小读者也可以成为有思想的、学会思考的读者。
金波还特别强调,儿童文学的活力主要表现在创新上,创新就要塑造新鲜活泼的形象,用形象演示出来生动的故事。其实无论给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写作,故事都要有思想性,有一定的深度,引发人的喜爱和思考。幼儿文学也是这样,虽然幼儿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是低年级学生、幼儿甚至婴儿这样的小读者、小听众,但是也要创新,有新鲜的形象,从生活当中吸收营养。
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曹文轩则从历史的维度解读了读书的意义。
“早在中世纪,许多图书馆为了防止有人借看书的名义将书‘顺’走,一本本书都用绳子拴着。巴塞罗那圣佩德罗·德拉斯·普埃列斯修道院图书馆这样告知进入图书馆的人:凡是偷窃书籍,或是有借无还者,他所偷的书将变成毒蛇,将他撕成碎片……图书既不能充饥,又不能御寒遮挡风雨,可是为什么总有人要窃书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图书是人们的精神和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引导人们走向天堂的神路天阶。”曹文轩说,历史情境告诉我们,书是一种具有魔力的物质。它具有创造力,又具有摧毁力。一本《论语》铸就了儒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塑造了中华民族;一本《塔木德》成就了犹太民族,一本《奥义书》影响了整个印度文化,一本《共产党宣言》给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我们会被一些庸务缠身,但我们还是能够写出一些可以影响一些人、一群人的生活、成长的书,我们有这个能力,那么我们就高高兴兴地、风风光光地做一个写书人。”曹文轩感慨道。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也是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评委会主任。“高尔基说过‘儿童是永生的’,所以我想说,为儿童从事创作和出版事业的出版家、作家们,肯定也应该是永生的。”高洪波表示,“接力杯‘双奖’刚刚举办了三届,自己一直畅想,比如十届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它累计的作品量,给我们提供的作者的广度,甚至‘小不点们’的欢喜程度,和‘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专门的强调短篇小说,它所吸引的作者的广泛度,都是一个全新的,让人感到欣喜的、可持续或者无限的发展空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