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落在阳历11月8日前后,我国习惯以此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冬”字现身,我们的认知立马换季,秋去冬来。
何谓立冬?二十四节气的传世名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曰:“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处的“立”字作“建立”“开始”解,所以立冬就是冬天已经建立了、出现了、开始了。立冬,冬已立,这个节气宣告冬季自此而始,冬天的迹象初显,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可能有所不知,“冬”通“终”,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释。“冬”是古文的“终”字,乃四时之尽也,所以“冬”也意味着“完结”“终了”。立冬,标志田间的耕作结束,庄稼作物收晒冬藏,动物也准备蛰伏冬眠。
先秦古籍《逸周书》有云:“立冬之日,水始冰。”到了立冬,黄河流域基本入冬,静止的水面偶有结冰。往南到了长江流域,入冬就要往后推迟,到11月下旬左右。再往南到了岭南,往往12月才有机会正式入冬。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载曰:“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冬于北郊。”立冬在古代是件大事,每年到了这一天,天子都要亲自率领百官诸侯,一起到都城北郊举行迎冬大礼。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立冬,冬季自此而始,这在古代不仅是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视的时间节点。民间传统强调补冬,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立冬之时通过适当的食补,可以调整体质,补充元气,以便身体适应气候的变化,方能抵御冬天的寒冷。
上海立冬一大习俗就是“吃糕团”。糕团是长江流域的著名小吃,糕团寓意团团圆圆,有圆球和条状之分。立冬时节恰逢秋粮上市,用新粮食做的糕团口感软糯,豆沙、萝卜、芝麻、肉松、咸蛋黄等各式各样的馅儿定能俘获你的味蕾。
在台湾,11月初的天气炎热依旧,气温有时高达30多度,大家穿短袖,吹冷气,吃冰品,还是一派盛夏模样。
为了迎接冬天的到来,台湾特别重视食补,吃有滋补作用的食物来补养身体、调理体质,以便抗寒过冬。那么,台湾立冬的冬令进补,究竟补些什么呢?常见的有三种,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羊肉炉以高雄冈山的最为有名。在冈山羊肉炉中,熟地、当归、红枣能补血,枸杞能滋阴,党参、黄芪能补气,陈皮能健脾理气,本土黑羊肉性温,有助元阳,所以吃羊肉炉可以滋补气血,使全身的血液畅通,寒冬里吃过羊肉炉之后,冷冷的身体就立刻暖和了起来。
姜母鸭是台湾民间最受欢迎的冬令进补名菜之一,取台湾特产的红面番鸭和老姜,搭配上胡麻油、米酒、中药的药材包混合熬煮,营养又滋补。
麻油鸡也是著名的温补佳品之一。鸡会选用台湾土鸡,胡麻油、米酒、老姜都是重要的调味佐料。传统中医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冬天来一碗麻油鸡,手脚就能够暖暖的,不会再怕冷了。
立冬到了,两岸“双十一”电商平台大战也正式打响。与大陆一样,台湾地区电商平台推出了五花八门的线上促销活动。从折扣、满减、送购物券等网购优惠方式,到“揪团PK,瓜分现金”、“天天杀价”邀请消费者集气等具有一定互动性、游戏性的线上促销活动,应有尽有。大陆兴起的购物节在岛内引发追捧响应,说明两岸经贸关系联系紧密,大陆互联网流行文化及电商网购方式正在对台湾产生深刻影响。两岸从相同的文化圈,逐步形成共同的生活圈,我们相信,随着两岸交流不断深化,两岸同胞心灵也将更加契合。
这个立冬,就让我们在包饺子、烤红薯、涮火锅......热腾腾的烟火气里,过一个有滋有味的冬天吧!
曾泰元(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教授兼外语学院院长、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原系主任、台北林语堂故居原执行长、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编委)
来源:上海杉达学院曾泰元、由上海市台胞服务中心整理
欢迎小伙伴的转发
请注明出处“沪台通”哟,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