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大国之道 > 文章详情
每三年获千万元收益!西藏这个村的钱袋子,竟是源于止咳药的小小原材料
 (6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束涵 2024-09-10 09:20
摘要:大国之道·G318 | 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

如果把路比做人,不同的路当有不同的气质。318国道的气质是什么?有人说是奇美,有人说是奇险。

318国道东起上海人民广场,西至西藏聂拉木县,沿北纬30度线横跨中国东西。说她奇美,因为沿着这条路,你能穿越平原、丘陵、高原、盆地、湖泊、山脉、冰川、原始森林;说她奇险,因为修筑318国道西段时的艰险在世界公路史上前所未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由此发端。

今年7月间,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循318国道采访。一路上,我们逐渐意识到,318国道的奇险与奇美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甚至是有因果联系的:正因为筑路先辈克服了奇险,后人才得以领略沿途的奇美。

古人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今天,我们可以说,318国道的险与美可以兼而得之了。


“这些正处于生长期的川贝母,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等到收获的季节,就会给全村带来巨大的收益!”在西藏米林市川贝母产业园的温室大棚里,邦仲联村第一书记扎西尼玛喜悦地对记者说。

在西藏,九成以上的国土面积仍然是农牧区,农牧业发展直接关系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社会稳定。在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背景下,当地以“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为战略指引,积极探索更为均衡、更具活力的产业体系。

邦仲联村所在的米林市,藏语即为“药洲”之意,在连绵起伏的高山峡谷内,滋养超过3500种草药。而这个村的致富路,正是围绕小小的“金疙瘩”——川贝母展开。

“全链式”开发新产业

位于海拔2980米的米林市邦仲村安置点,是邦仲联村村民的新家园。这里是由两个村落搬迁整合而成,111户448名村民移居于此,开启全新的生活篇章。

如何保证村民们搬得进、留得住、守得好,是摆在当地干部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是安居,政府斥资1.93亿元,在安置点建设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既有住房、道路、防洪堤、护坡、桥梁,也有村级活动场所、幼儿园、自来水厂及入户温室等。

“房子都是政府帮忙盖的,老百姓一分钱都不用出。”扎西尼玛带着记者漫步村中,一幢幢新房整齐排列7人户以上家庭分到的是两层式楼房,6人户可以拿到平房,人均居住面积为30平方米左右,每户还配套有四五百平方米的院子。村民们纷纷利用起这些空间,有的种上了樱桃树和苹果树,发展庭院经济,有的则开起了杂货铺,做起小生意。

政府斥资1.93亿元,在安置点建设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

安居只是第一步,乐业才是关键。群众离不开土地,邦仲联村的村民们,曾经以青稞种植和养牛为主要生计。但传统种植业产能低收益小,当地需要一个劳动密集型,能够为群众马上增加收入的产业。

川贝母种植成为首选。在全球,有130种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纬26度至65度之间。中药川贝母是百合科贝母属6种植物的统称,它的鳞茎皆可为药用,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痛功效显著。

作为“止咳圣药”,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且生长缓慢,原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原中。林芝米林市是藏药发源地,有着西藏药洲之称,冬干夏湿,生长着3500多种草药,有着草木食虫皆可入药的适宜气候,是孕育川贝母的道地产区。

然而,生产仅是中草药产业的最前端。虽有契合的自然资源,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等等,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却都是盲点。基于自身基础薄弱的现状,要实现产业振兴,就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与协作,通过引入社会主体等方式,壮大发展能力。

从供给侧来看,以川贝母为原料的中成药超过了1000种,正品川贝母的需求每年增加了5%。比如大众所熟悉的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十味龙胆花颗粒,就是以川贝母为主要原料药材,该品牌已在青海、四川等地开辟自有贝母种植基地,且还在向外寻找合适的产区。

川贝母产业化种植示范项目温室大棚。

乡村有土地资源,政府为邦仲村安置点平整配套了550亩土地,企业有资金与技术,可以把科学、规范化的川贝母种植经验带到西藏。

于是,米林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与香港京都念慈菴总厂有限公司、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种植、管理、产品销售“全链式”运营模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运作。

2022年6月4日,川贝母产业化种植示范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标志着这一产业正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每天清晨,种植户白玛罗布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他穿梭在温室大棚之间,仔细查看着川贝母的生长情况。这些小小的植物,承载着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它就会从田头走向加工厂,最终进入市场,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益。

小小的“金疙瘩”,承载着村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这个项目长达两年多的商谈过程中,双方明确产业园的保底产量是36吨,用工过程当中优先使用本地的老百姓,并教会他们川贝母种植技术,增加他们的收入。这些利益都是领导干部为老百姓争取而来的。”西藏曼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贵说。

这正响应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的“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乡村引入市场主体,不光要让企业受益,同样也要富了村民。当前,各地正在探索结合农户自身条件和增收致富需求,选择合适的联结纽带,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保底价+市场价上浮”等多样分配方式,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在邦仲联村,安置点群众的增收来源多样,包括固定收益、保底收益、溢价收益和劳务收入这四个方面。“首先是基地租金。一期川贝母基地租赁费80万元,二期租赁费70万元,这些都是归邦仲安置点所有。到目前为止,企业已经兑现152万元的固定收益。”扎西尼玛跟记者算起这笔经济账。

保底收益每轮(三年)按保底产量36×160元/公斤的标准来计算,三年可以带来总收益576万元,平均下来每年192万元;溢价收益按保底产量上增产18×160元/公斤的标准来计算,三年总收益288万,年均96万元。

“通过与企业建立利益连接机制,不仅每三年能为群众带来保底千万元以上的收益,还能提供4万人次的就业机会,带动就业增收八百余万元。”米林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龙恋说。

温室大棚的建设,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参与,投用后的除草等各类工作,也百分百都有本村村民的加入,每人每天可拿到200元的工资。同时,经营企业无偿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让村民们掌握种植本领,实现从收入靠补贴,到致富靠产业的转变。

寒来暑往之间,安置点村民的日子正越来越好。

川贝母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实需要3-4年,在这样寒来暑往之间,安置点村民的日子正越来越好。“大家住上了新房子,去县里看病更方便,从1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在川贝母产业园工作,也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扎西尼玛说。

这些生于高山上的川贝母,绿了青山,红了日子。据了解,米林市将加快推进援藏项目“米林市高原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通过采用“基地+集体+农户”模式,在米林市丹娘、朗嘎、巴嘎等8个安置点、村集体经济和庭院经济种植户推广川贝母种植,探索联农带农机制,提升边境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栏目主编:宰飞 图片来源:何书瑶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