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大国之道 > 文章详情
重访西藏“英雄城”丨120年前,宁死不降的藏族军民在这里跳崖殉国
 (15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24-09-08 12:13
摘要:12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英雄事迹仍被我们铭记和传唱。

如果把路比作人,不同的路当有不同的气质。318国道的气质是什么?有人说是奇美,有人说是奇险。

318国道东起上海人民广场,西至西藏聂拉木县,沿北纬30度线横跨中国东西。说她奇美,因为沿着这条路,你能穿越平原、丘陵、高原、盆地、湖泊、山脉、冰川、原始森林;说她奇险,因为修筑318国道西段时的艰险在世界公路史上前所未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由此发端。

今年7月间,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循318国道采访。一路上,我们逐渐意识到,318国道的奇险与奇美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甚至是有因果联系的:正因为筑路先辈克服了奇险,后人才得以领略沿途的奇美。

古人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今天,我们可以说,318国道的险与美可以兼而得之了。


7月初,“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正沿着318国道一路西行,目标是318国道的终点樟木口岸。途中,却有一个地方让我们不得不选择暂时偏离原定的路线,向它奔赴,那就是“英雄城”江孜。

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知道江孜的人,很多都是因为一部电影《红河谷》。电影里并没有红河,只有一条叫作年楚河的内陆河,灌溉着这块高地上的“西藏粮仓”。此外,就是这座叫江孜的小城,这里有古堡,有雪山,有冰川,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120年前,英国殖民者武装侵略西藏,攻入江孜。宗山上吹响了保家卫国的号角,各族人民拿起土枪、大刀等武器,与装备精良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许多军民壮烈牺牲。12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英雄事迹仍被我们铭记和传唱。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这段历史”

在江孜县城的宗山之上,一座古堡遗址错落有致地雄踞山顶,这便是宗山抗英遗址所在地。“宗”是旧时西藏的行政单位,相当于县,这座古堡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江孜县政府。而西藏在民主改革以前,实行政教合一,因此这里既是官府,也是寺院。

宗山古堡错落有致地雄踞山顶,这里就是宗山抗英遗址所在地。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 雷册渊 摄

在宗山抗英遗址等候我们的,是25岁的藏族小伙尼玛伦珠。他从西藏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成了宗山抗英遗址的一名解说员。

“‘英雄城’的故事刻在我们每个江孜人的心里,但很多内地的游客是到了这里才第一次知道这段历史。”尼玛伦珠边说边领着我们往厅内走。

厅内的实物、照片和尼玛伦珠的解说,带我们回溯了那段历史——

从18世纪开始,英国就企图将西藏纳入自己的殖民版图。1888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中英藏印续约》两个不平等条约。

为了在西藏攫取更多的利益,英军又于1903年12月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他们先后占领了仁青岗、春丕谷、帕里宗和堆纳等地,直逼当时西藏的第三大城市——江孜。

在通往江孜的必经之路曲美辛古,英军遭遇了在此布防的藏军部队。1904年3月31日,英军以谈判为借口,欺骗藏军解除了装备,随后用重炮机枪密集扫射,凶残杀害藏族军民,制造了曲美辛古大屠杀。

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兰姆在《英属印度与西藏(1766-1910年)》一书中写道:“在这次战斗中,有700多人丧生,毋宁说这是一次对藏族民众的大屠杀……继之几次冲突,藏族军民微弱的火力令英军死亡人数不足10人后,英军即在4月11日抵达江孜。”

25岁的藏族小伙尼玛伦珠正在向我们讲述他家乡的历史。

在入侵江孜的途中,英军烧杀抢掠、搜刮寺庙,无数藏文典籍、经书碑文以及珍贵的佛像、殿堂饰物被抢劫一空。

有媒体报道,在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与西藏相关的藏品有958件,其中有39件清楚地标明与1903年至1904年英国侵略者弗朗西斯·爱德华·扬哈斯本的“西藏考察探险之旅”有关。

扬哈斯本的中文名是荣赫鹏,他是当时英军的首领,是臭名昭著的“雪域屠夫”。而这场残酷的侵略暴行时至今日仍被英国这家国立博物馆美化为“考察探险”。

宁愿跳崖殉国,也无一人投降

在宗山古堡一座大殿的墙壁上,当年英军入侵时留下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就像一个个永远不会消失的疮疤。墙前面的一块红色木板上,用汉、藏、英三种文字写着——“罪证”。

英军攻入宗山堡时在大殿墙上留下的弹孔,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当时,宗山是藏军抗英前线指挥部所在地。为了迎击英军的围攻,江孜全城积极备战。只要是房顶冒白烟(有人居住)的,不论男女、老少、民族,全民出动,夜以继日地修筑防御工事,白居寺至高点设有炮台、台枪,与宗山相互照应。人们自带土枪、刀剑、抛石器等,组成抗英队伍。在大大小小十多场战斗中,他们以大刀对机枪、弓箭对大炮,英勇抵抗。

英军不甘心一直受困于江孜,便采取逐个击破的方法,将宗山外围的藏军据点一一清除。1904年7月5日正午,英军开始向江孜宗政府所在地——宗山发动进攻。7月6日,英军发起总攻,一直攻到宗山脚下的边缘阵地。随后,英军用大炮轰开了城墙,攻上宗山。

面对英军的大炮和重机枪,英勇的江孜军民不畏强暴,在宗山上用石头、长矛、土枪、土炮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弹尽粮绝后,包括白居寺云丹平措在内的60余名英雄宁死不屈,从山崖跳下,壮烈殉国。江孜军民无一人被俘,无一人投降。

如今,当年的烈士跳崖处竖起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跳崖烈士,永垂不朽”。前来瞻仰的人们在碑前和碑上放满了玛尼堆,寄托哀思。

当年的烈士跳崖处。

站在烈士跳崖处俯瞰江孜全景,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尽,如今的江孜,广阔的田野里青稞郁郁葱葱,藏式新居鳞次栉比,大街小巷车水马龙……

尼玛伦珠告诉我们,当年,英军从入侵江孜到攻占宗(县)政府,用了3个月左右,西藏军民用的虽然是落后的武器,但表现出的英勇不屈让人钦佩。“江孜保卫战是西藏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的一次最重要的战役,在中华民族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代代上海援藏人 用行动讲述“英雄城”故事

宗山脚下,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庄严矗立,碑身高19.04米,与其背后的宗山交相辉映,以纪念1904年江孜抗英保卫战。

这座纪念碑和它所在的宗山广场,还有从这里通向四面八方的英雄路、卫国路、上海路……它们与千里之外的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0年前,上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刚来时,江孜县城里都是土路,只有一小片低矮的房子。推进各项援藏工作的同时,他们意识到:深挖江孜抗英斗争中西藏人民誓死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事迹,加强抗英斗争精神宣传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藏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建设纪念广场和纪念碑的想法产生了。

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宗山广场之上,与其背后的宗山交相辉映。

建设方案很快拿了出来,可实际操作并不容易。在工程捉襟见肘之时,建设资金争取到了上海大后方的支援;面对宗山脚下不愿意搬迁的居民,土生土长的格桑扎西县长到镇上作动员;缺乏专业人员,日喀则地区建设局派出了局里最好的设计师。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从提出设想、方案策划、图纸设计,到动迁施工直至建成开放,前后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其间遇到了多少困难,我们今天很难一一呈现,从上海第一批援藏干部、时任江孜县委书记王胜扬的一篇回忆文章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出一二:

“正当纪念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时,我们提出要让宗山和纪念碑像上海的一些照明工程一样亮起来。许建华(江孜当时分管城建的副县长)在不认识任何人的情景下,闯进了上海亚明灯泡厂厂长室里。好在亮明援藏干部的身份后,他受到了热情接待。凑巧的是,亚明灯泡厂当时正好承接了遵义会议旧址、延安宝塔山等红色革命圣地的灯光工程,听明许建华的来意,厂长当即拍板:工厂无偿援助宗山和纪念碑灯光工程,并且派人到现场安装。”

宗山和纪念碑亮灯那天,王胜扬匆匆带上新买的相机赶到现场,对着灯光下熠熠生辉的宗山和纪念碑,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门。

“江孜抗英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30年来,各批上海援藏干部都非常重视挖掘江孜抗英保卫战的历史内涵和当代启示,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了我们援藏的传统。”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组长、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胡发炜说。

修葺一新的江孜抗英纪念馆,将于近日向公众开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恰逢江孜抗英斗争120周年,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队伍的支持下,江孜抗英纪念馆进行了改造升级。借助新的展陈技术和方式,修葺一新的纪念馆近日将重新开放,向更多的人述说“英雄城”的光荣历史。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题图来源:站在宗山顶当年的烈士跳崖处远眺江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