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大国之道 > 文章详情
一生要强的中国人:种菜已不稀奇,这片北方沙漠竟有湖有路有螃蟹
 (5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倩雯 2024-09-18 12:00
摘要:你能想象一个地方既有沙害又有水害吗?

在很多人眼中,109国道是一条从青海出发直达拉萨的青藏公路。

而事实上,它始于北京,一路穿过黄土高原、内蒙草原、黄河,途经青海湖、茶卡盐湖、格尔木,跨越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最后进入圣洁的雪域高原。

国道沿线坐落着一个个重要的地标,诉说着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今年6月至7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沿着109国道采访,在一个个地标的故事里,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越野车驰骋在库布齐穿沙公路上,不时能见到“32字三北精神”的广告牌,掩映在夏日的苍翠中。绿色的锁边林带、蓝色的“光伏海洋”,七星湖景区大大小小的湖泊鸟语花香,把金色大漠装点得五彩斑斓。

这里本没有公路。

库布齐杭锦旗七星湖沙漠景区。朱倩雯摄

库布齐,中国第七大沙漠,曾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占据了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约二分之一的面积。高低起伏的沙丘,记录着它嬗变前的模样。当地人如此形容库布齐:“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猪上房、羊跳墙、地不打粮、沙子埋房。”四季黄沙漫天,是杭锦旗人持续数百年的梦魇。

你能想象,一个地方既有沙害、又有水害吗?库布齐沙漠即是如此。“春种夏翻地,没钱又没粮”,杭锦旗地理位置特殊,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每年有31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从这里流过,每年要经历流凌封冻和开河流凌两个过程,每年开河封河,上游大量流凌,凌块堆集,极易卡冰结坝,对防凌防汛造成巨大压力。与黄河并肩而行的库布齐沙漠常年干旱缺水,当地居民长期困于水沙之间,深受其害。

沙逼人退,库布齐不少农牧民纷纷迁徙。杭锦旗什拉召治沙站站长贾文义坦言,“我年少时质疑过爷爷和父亲,甚至想过离开这里找一份轻松的工作……”最终,为了自己的家园,他还是决定留下来,与风沙对抗到底,爷孙三代为了建设锁边林已奋斗了70年。

“这是我爷爷他们种下的树。”站在库布齐沙漠的黄河锁边林中,贾文义对几棵五六十岁的老树如数家珍,他18岁接过父亲的铁锹后,一干就是39年。“北锁、南堵、中切割”是库布齐探索出的独有治沙模式之一,其中,“北锁”即在库布奇北边风口的地方造锁边林,阻挡风力减少沙源,阻止黄沙北侵黄河,保护沿黄河冲积平原200多万亩耕地。

贾文义在锁边林介绍爷爷种的树。朱倩雯摄

库布齐沙漠黄河锁边林。朱倩雯 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治沙人用最原始的方法探索种树防沙,贾文义爷爷和同事们用骆驼拉树苗,常常徒步来回一百多公里,路上天气变幻,沙尘暴一来,窝窝头和着沙子一起吞下,回程路上经常水耗尽,贾文义回忆,“爷爷说,他们口渴到极点了,无奈只能用自己的尿液润润嘴唇,然后继续前行,人实在走不动了,让骆驼背着树苗先往回走……”

穿沙公路修建前,骆驼是沙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当地人与外界联系极为艰难,落后贫穷如影随形。1997年6月,凝聚着杭锦旗人民希冀的穿沙公路破土动工。历时3年,动员13万全旗干部群众捐资出力,组织7次万人治沙大会战,库布齐沙漠腹地第一条纵贯南北的穿沙公路建成。这是库布齐 “北锁、南堵、中切割” 治沙模式中的“以路切割”。这条路如一把利剑将黄沙截断,打通了库布齐与外界的阻隔。

彼时,贾文义在治沙站工作十余年,到了他这一代,种树技术和效率已大大提升,但“三分种七分管”,爷爷父亲前期干下的营生,他表示后期一定守护好。因此,贾文义带领团队“白天栽晚上护,白天种完,吃一口饭就马上去护林”,防止周边牧民的牛羊破坏树苗,同时也耐心与农牧民讲解锁边林的好处。不少农牧民也加入了种树队伍。三代人艰苦奋斗牢牢守住“北锁”战略阵地,什拉召治沙站为库布齐沙漠北部边缘营造锁边林带45公里67000亩,治理沙漠9万多亩,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的脚步,减缓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沙患控制了,黄河的问题如何平衡?一个大胆的计划被提出。2015年,中国水科院院士及相关专家团队现场论证项目,专家组一致认为“引黄入沙”项目可行性强,可以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变水害为水利,于是,中国人民的又一项“超级工程”启动。这项工程建立起了库布齐和黄河之间的水循环:修建引水闸和引水渠,在黄河凌汛期进行引水入沙,同时又修建退水闸和退水渠,等到黄河的枯水期又可以将水退回去。黄河本身的泥沙在引水和退水的循环间截留在沙漠,奠定湿地泥基,而退回出的水则相当于过滤了一遍。

“引黄入沙”项目的成功实施让杭锦旗多年以来的沙害水害得到了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发生质的转变。水生态库区长满了芦苇、蒲、红柳、水草等20多种植物,20多种飞鸟栖息翱翔,鱼虾蟹畅游水底。同时,湖泊、湿地给周边农牧民带来致富机遇,端上了生态“金饭碗”,比如在沙漠里养螃蟹这样的天方夜谭都实现了:2022年,牧民那仁满达呼因在库布齐养螃蟹而远近闻名,养牛、养螃蟹的两项收入达上百万元。

库布齐引黄入沙工程后养殖的螃蟹。杭锦旗融媒体中心提供

绿进沙退后,绿富同兴,治理库布奇沙漠的大门被杭锦旗的广大治沙人打开,形成了企业治沙、全社会治沙的氛围,涌现出乌日更达来等多个治沙劳模和团队。

亿利集团带来了先进的光伏治沙技术,光伏板下茂盛的绿草还可以牧羊养鸭,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的目标在如此良性循环之中自然而然便达到了。新能源开发与沙漠治理有机结合,每年可向蒙西电网供应绿色电力约51亿度,治理沙漠15万亩,年均减少向黄河上游支流毛不拉孔兑输沙300万立方,还带动周边农牧民就业增收,平均每户增收3.5万元。亿利治沙光伏电站副站长李飞,在光伏板下的西红柿地里发出诚挚邀请,“我们沙漠光伏板种的西红柿又沙又甜,欢迎来品尝!”

杭锦旗蒙西基地库布齐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现场。杭锦旗宣传部提供

“库布奇沙漠治理模式”被全国推广,近年来,杭锦旗通过生态建设已累计带动10万农牧民增收致富。2017年,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库布齐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敖日格乐、李挺……近年来,“治沙新青年”出现了,贾文义的侄子贾旭杰受家族影响,也加入了当地企业治沙团队。他们探索新技术、新征途,正和前辈一道,继续奋战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前线。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