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时间管理大师”与她的“男丁格尔”团队:护理这份职业,如何做得有底气?
分享至:
 (7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24-04-08 07:00
摘要:能有自己的绝活,才能让这份职业走得更久、更远。

雷厉风行、有条不紊,是许多人对上海市同仁医院护理部主任李蕊的第一印象。“有人说过吗,您特别像一位女兵。”被这样问及时,她笑了,“之前在海军系统的医院工作了十余年,或许也被环境影响了。”

年轻的护士们对她有个称呼——时间管理大师。奔走在急诊一线的突发状况中、繁重的管理与教学任务、下班后的自我深造……唯一让她感到亏欠的就是家人与孩子,“选择了这份职业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一次能回家的除夕。儿子今年高二,似乎也在我看不见的时候快速长大了。”

在充实的日子里,李蕊在医院里还有一群“孩子们”:由她组建的“男丁格尔”男护士团队,在急诊、科普等诸多领域,绽放着熠熠生辉的青春光彩。

培养“刀刃上”的男护士团队

门诊大厅的拥挤人群中,突然一名男子倒在大厅中央,不省人事。身旁的儿子不知所措,急呼“救命”!护士第一时间冲了上来,熟练地探查患者大动脉搏动情况,并快速拨打应急电话,通知医生和其他护士前来急救,现场评估后宣布,“患者心跳呼吸骤停,需要马上做心肺复苏!”

现场围观的患者及家属的心都被吊到了嗓子眼。这时,李蕊带领男护士团队来到抢救现场,向群众说明,这是一场实战演练,并进行了急救知识科普。就这样,一次次引人入胜的科普活动,使不少市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

李蕊介绍,“男丁格尔”科普团队自成立以来,急救科普近50次,直接受众人数达6000余人,2019年,团队获批上海市志愿服务基金资助项目和中华护理学会首届男护士组织优秀公益活动三等奖,2022年更获得了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青年五四奖章。

急诊科护士钱飞虎就是这43人团队中的其中一名。深夜,这位95后男护士从容熟练地在病房观察每位患者的情况。“心跳下来了!”“准备气管插管!”这些经常听见的话,让急诊团队紧张而忙碌。“李老师告诉过我们,成立男护士团队的初衷。”他告诉记者,急诊重症病区需要24小时待岗,突发情况多,对精力、体力要求大,对于数量并不算多的男护士而言,在这里就是“刀刃上”的工作。

不过在李蕊看来,热情、精力、体力固然重要,新一代护士的职业责任感与成就感,最终因来自专业性,“能有自己的绝活,才能让这份职业走得更久、更远。”“就拿看心电图、读片来说,通常是医生的工作。但若遇到心肌梗死、脑出血、肺挫伤等急危重症患者时,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与患者密切打交道、进行第一手操作的是护士,如果能预判,就能尽早介入抢救,让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钱飞虎说。

李蕊(左)。

杜绝“拿不到的裤子”事件

这份需要建立在强大知识储备、专科能力基础上的信心,来自李蕊对团队,亦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如何平衡临床工作与科研带教?李蕊的时间表几乎全部排满:下班之后与周末假期的每一个空闲时间,她都会开展线上、线下研究生会议,形成任务清单后,融入每天的工作中一步步推进。同时,李蕊组建了由研究生组成的同仁护理科研小组,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再造信息化流程,筑牢护理质量安全。

一日,病区护士站接到了患者投诉。老先生迟迟没有拿到新换的被服,缺一条长裤,很是不满。“为什么会有拿不到的裤子?是消毒及供应的时效性出现了问题,还是护士不够关心患者?”李蕊把这一小小的议题放进了例会讨论。她告诉学生们,遇到矛盾点,要向自己提出“科学五问”,“不能是别人的问题,需要自己的思考。一位患者的投诉能简单解决,但如何确保不会遇到下一次同样的投诉?”最终,根据与多个部门的沟通与流程优化,从源头杜绝了“拿不到的裤子”事件。

遇到瓶颈时,不少学生都喜欢找李蕊聊一聊。深造难,在职深造更难,选择了繁重的护理工作后,难上加难。您是怎么读下来的?“我每年都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目标,考出证书。”李蕊说,自己很喜欢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的体验。2014年攻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后,如今又考取了第二专业硕士与护理学博士,高校教师资格证、健康管理师证书……每一个里程碑背后,都是她静下心来的钻研,“无论如何,我每周都会保证半天的专科护士学习时间。如今在护理管理岗位上,希望留下更多的资源给年轻人,让这些好方法继承下去,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李蕊(左一)。

让社区护理也能“接得住”

近年来,李蕊有了更广阔的规划:希望将护理科研小组积累的经验,依托长宁区域性“护联体”构架,建设长宁区四大专科护理基地,从而将各类服务辐射至区内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享护理资源,提升护理操作技能,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探索医联体、护联体合作模式。

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主任屠瑾说,近年来,社区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基础疾病多、生命体征不稳定、时有突发事件,让不少护士深感“接不住”。“我联系了李主任,她二话不说带着专科护士长来到社区,针对具体案例给出了我们想不到的关键点与细节,还制定了常规的教学查房方案,让我们逐渐有了底气。”

这些老人中,不乏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因为身上有导管,需要高频率化疗,三级医疗机构的换药排队让人望而却步。“在李主任团队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们对置管、气道切开患者等的护理也熟练了,每周五上午的PICC维护门诊在居民的口口相传中,患者越来越多,能在家门口让他们享受便捷的服务,我们也很自豪。”

一种手环式留置针固定器、一种可调节耳挂式固定器、一种转运车旁氧气袋自动加压收纳装置专利……这些年来,一点一滴的服务细节,最终化为了惠及更多患者的护理发明。李蕊却觉得,这些成绩都只为了能达成自己最初的、最朴实的心愿,“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服务”。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赖鑫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