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给OpenAI加持的人形机器人递刀子,发生什么?这轮科学爆炸引发哲学讨论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24-03-22 19:51
摘要:针对马斯克的神经连接公司首位脑机芯片植入受试者下棋游戏的新进展,哲学家也高度关注。

北京时间3月22日消息,联大通过首个AI相关议案。这份获得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有关人工智能的决议草案,用以确保这项新技术能够惠及所有国家、尊重人权并且是“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决议还承认,“人工智能系统的治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需要进一步讨论可能的治理方法。

今年新春,深圳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入新能源汽车工厂实训。(资料照片)

“给集成GPT、Sora的人形机器人figure 01递刀子,会发生什么?”南京大学蓝江教授日前在沪抛出一个“机器人伦”问题,引发人文社科同行大讨论:人工智能与人的共生哲学。原来,这款最新横空出世的人形机器人,加持了OpenAI公司的双重大模型,GPT驱动言语对话,Sora驱动视觉感知。路演视频显示,家庭厨房场景中,对于真人测试者在无语状态下递来的刀具,figure 01“若有所思”地接过刀,不急不慢将刀放在了刀架上。

蓝江教授(右)讨论中。

【突破人类中心主义】

然而,这并没有消解人们对“AI之人”的近忧远虑。在智能时代,科学大爆炸,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是不是对我们人类进行着“摆置”和“促逼”?在上海西岸举行的“共生哲学论坛”上,蓝江援引了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去年在华出版的新书《非物》观点:“不是我们在使用智能手机,而是智能手机在使用我们。真正的能动者是智能手机。我们受到这台信息泄露设备的支配,在这台设备的背后有不同的能动者在驾驭着我们、控制着我们转向。”

智能手机尚且如此,类人形态、类人智力的机器人怎么处理甚至治理好“人机关系”?在上海创智组织管理数字技术研究院,26位哲学、管理学等领域专家,大多抱持开放包容、乐见其成的态度。蓝江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产品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反思以理性个体为核心的主体理论,不能将人与智能体看成竞争和博弈关系,而是要看成共生关系。

既非客随主便,也非反客为主。蓝江说,“共生的哲学关系不只是人类主体互动——主体间性,也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需要建立人与物、人与人,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物体间性关系,才能重新思考在智能关系下人与智能体的共生哲学。”

程广云教授。

针对马斯克的神经连接公司(Neuralink)首位脑机芯片植入受试者下棋游戏的新进展,哲学家也高度关注。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认为,脑机接口的根本意义就在人机融合主体的出现,其主要风险在于改变现有人类主体的存在方式。“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为人机共生而重新绘制可能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图谱,是未来哲学的任务。”

【“后人类时代”来了】

科学家也深度参与“人机共生”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教授,与不同学科专家分享了一个案例:利物浦大学有一位每天工作21.5小时的AI化学家。在没有任何研究人员指导下,它8天内进行了688次实验,工作了192个小时,进行了319次移动,完成6500次仪器操作,最终自主发现了一种活性非常高的催化剂。

陈凯先教授。

有了AI机器人,当代也被称为“后人类时代”。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直言,Sora 为我们理解人类与后人类的“共生”提供了全新视角。作为“世界模拟器”的Sora,使得世界的生成成为可能。“这意味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宇宙,并不仅仅是物理的,同时也是生成性的——人类与后人类的共同生成。”

吴冠军教授。

在自动化、集成化的AI研发中,人甚至科学家也出现一种“焦虑型团结”,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有没有像人一样的创造力,可以自己改造或创造一个世界呢?作为化学专家和教育专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北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林建华教授,也来到沪上知室书院加入讨论。在他眼中,现存相互关联的“3个世界”,分别是物质世界、人的世界和客观知识构成的世界。

“那会有‘第四个世界’吗?”林建华说,人类个体作为个人只掌握有限的公共知识,但独特的个人知识和与物质世界的紧密联系,是创造力的源泉;人工智能掌握了丰富的公共知识,但因无法独立与物质世界关联,不具备独立演化和创造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可帮助人拓展知识领域,使人更具创造力。

林建华教授。

【“非人行动元”世界】

不过,这或许只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有一个问题留下太多想象空间——人们可能见过当年AlphaGo相互对弈,那么不久的未来一台figure 01给另一台figure 01“递刀子”又会发生什么?

蓝江认为,不能不关注“非人行动元”之间的互动和关联。因为在机器之间交流,不需要换算成高级语言,即可以与人类行动者沟通的语言和界面,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操作可以完全在机器语言的层面上交流。由此,今人还无法否定这个“机—机”共存的未来世界可以随时存在。

专家来沪共叙AI话题。

“人工智能技术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既可能对科技进步和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有力的推动,也可能产生一些始料所不及的负面影响。”陈凯先院士表示,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的昌盛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过程经历了数百年,人类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规范这个变化。与之相比,“人工智能发展留给人类适应和规范的时间很短,诚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阻滞其发展。如何兴利除弊,不能不有所思考。”

陈春花教授。

“尽管冲突不可避免,共生仍应该成为人类致力去擘画的文明图景。”上海创智组织管理数字技术研究院陈春花教授坦陈,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人机之间,还是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都处在危机之中,需要找到一条共生的道路,而共生理念会推动实现新的合作方式和组织模式。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图片说明:在共生哲学论坛上。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