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在英语世界,十四行诗系列是莎士比亚除了《哈姆雷特》外被阅读最多的作品
分享至:
 (1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学文 汪淼 2024-03-22 06:00
摘要:诗中有剧,剧中有诗,这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重要特点。

镜子的迷宫,既让人惊叹,也让人迷失。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便如走进了一座无比瑰丽璀璨也十分盘根错节的镜迷宫。

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倾注了非常多心血和个人情感的一项诗歌工程。《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以下简称《镜迷宫》)一书中,身兼学者、诗人、翻译家三重身份的作者包慧怡,从思想史、语言发展史、文学与文化等角度对莎翁十四行诗进行解读。

这是中文语境中少有的逐篇精读莎士比亚整个“诗系列”的专著,它为每一个不畏迷路的心灵探险者推开一扇隐秘的镜门。

《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套装全6册),包慧怡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诗中有剧,剧中有诗

上书房:提到莎士比亚,人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的戏剧。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当时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全然基于诗歌本身的原因,还是也有他戏剧成就的加成?如何理解莎翁十四行诗和他的戏剧之间的关联性?

包慧怡:任何一位认真读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原文的读者,都不会怀疑这些诗作本身的价值。作为抒情诗人的莎士比亚是旧时代的拾穗人,也是新世界的开荒者。在英语世界,十四行诗系列是莎士比亚除了《哈姆雷特》外被阅读最多的作品。154首十四行诗是一个完整而宏大的“诗系列”,既可以作为抒情诗杰作一首首单独解读,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四幕连环剧,有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情节,可以被看作一种用商籁体(十四行诗又译作“商籁诗”)写作的戏剧。

李六乙导演作品《哈姆雷特》

另一方面,莎士比亚的剧本基本都是用五步抑扬格写就的,五步抑扬格正是他写作十四行诗时使用的格律,所以莎剧本来就是诗体戏剧,更不用提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男女主人公共作一首十四行诗来表达心意这样的细节。

诗中有剧,剧中有诗,这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重要特点。

诗歌的事实,不等于日记的事实

上书房:关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献给谁的这一点,一直众说纷纭。这个问题对于解读莎翁十四行诗来说很重要吗?

包慧怡: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主要有一男一女两名致意对象,他们既是这套连环诗中的“剧中人”(dramatis personae),又常被相信是与莎士比亚生活有真实交集的历史人物。其中第1首到第126首写给一位肤色白皙的“俊美青年”,第127首到第152首写给一位肤色深暗的“黑夫人”。其中“俊美青年”的真实身份,尤其成为莎学史上一些著名的甚至是臭名昭著的论辩的核心。

追溯这对“剧中人”的历史身份当然有助于理解莎士比亚的写作生涯和时代背景,比如当时诗人与其题献对象之间的庇佑和互助传统,还有伊丽莎白当政时期的文学审查制度等。但我们需要记住,诗歌的事实不能和日记的事实画等号,莎士比亚也从没有过一刻是将十四行诗集作为私人日志来书写的。抒情诗关心的是如何在心理上可信、情感上动人、美学上有力。一如海伦·文德勒所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未必是对一场关系的中立描写,却更关乎“在读者的想象中建立一种更值得赞赏的伦理关系,一种比目前世上存在的更令人向往的伦理关系”。

因此,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大可不必将这些作品当作侦探小说,试图在其中发现“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蛛丝马迹。诗歌首先应该作为诗歌被阅读,即使作者是莎士比亚也不例外。

六大分类,快速把握主题

上书房:您在书中将154首十四行诗分为六大主题:聚焦青春、美与繁衍的“惜时诗”;探讨诗艺与永恒的“元诗”;涉及元素、星象、炼金等知识的“玄学诗”;以植物、动物等自然生物或景象为奇妙喻体的“博物诗”;演绎爱情与情欲的种种内心戏剧、以“爱”为基调的“情诗”;处理情欲的暗面,尤其是欲望、憎恨与自厌之纠葛的“反情诗”。但我们知道,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原来是没有标题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稿

包慧怡:是的,原诗集中单独的诗作并无标题,仅以数字标记。历代注家若非沿袭数字标记法,就是援引每首诗的第一行作为诗题。为便于读者索引起见,我在保留数字标记之外,为每首诗起了类似于“关键词”或“题眼”的标题。这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将庞杂的154首诗作分类。

这当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主观分类,不乏十四行诗可以归入两个甚至更多类别的情况,但我想这样的确能够方便一般读者快速把握每首诗的主题,并对莎翁包罗万象的诗艺光谱产生直观的了解。

为近现代抒情诗,开辟新阵地

上书房:十四行诗体诞生于13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体十四行诗,也就是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是英式十四行诗,也就是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的祖先。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有哪些区别?

包慧怡:从格律上说,由于意大利语的屈折变化较英语发达,致使意语比英语更容易押上尾韵。有一句玩笑话是“用意大利语写诗时,避免押韵要比押上韵更难”,意式十四行诗为了达到特定音效所必需的韵脚也就较少。而英语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大部分屈折变化,所以不像意大利文那么容易在词尾押韵。一首经典英式十四行诗需要多于意式十四行诗的韵脚,这种韵式有助于克服英语较难押尾韵的局限,为诗歌的内容能够不害于韵、自由表达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从内容上说,相比于彼特拉克献给劳拉的那些把人从头夸到脚的颂歌式情诗,写于大约3个世纪后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无论是经典情诗还是反情诗——在抒情主题和声调上都更具有革命性,也为近现代抒情诗的创意实践开辟了新的阵地。

上书房:在您看来,莎士比亚写诗为什么会选择十四行诗体,是必然的选择还是有别的原因?

包慧怡:十四行诗体主要是由宫廷诗人托马斯·怀亚特于16世纪由意大利引入英国的。在莎士比亚写作连环商籁诗前的半个世纪间,经过萨雷伯爵等早期垦荒者对格律的调整,十四行诗逐渐发展为都铎王朝宫廷中最受欢迎的诗体,也是诗人磨炼和证明自己技艺的必经的试炼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商籁诗作者是宫廷诗人兼诗论家菲利普·西德尼爵士,他的《爱星者与星》被公认为莎士比亚之前最出色的英语连环商籁诗集。作为诗坛新星的莎士比亚当然是有意识地将自己写入十四行诗系列的传统,以西德尼为标杆并有志于超越他。

他们之间的亲密,是与未来和希望的亲密

上书房:您曾说“爱上莎士比亚是我们一生中历久弥新、孤独又自洽、丰盈而深刻的浪漫史的开端”,您爱上莎士比亚有什么契机吗?莎士比亚,尤其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您?

包慧怡:我个人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始于小学时代,这对我此后的语言和心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永远不会忘记初次在剧院观看《仲夏夜之梦》时不知身在何处的心情。大学里我用英语参演过《第十二夜》等莎剧,后来每次去英国,一定会去环球剧院看戏,也曾在莎翁的故乡斯特拉福参加过戏剧工作坊。

莎士比亚是我探索自己内心的重要工具。平时陷入精神困境时,我会拿他的十四行诗集过来,随手翻一页,以诗歌为引子进行占卜和自我解读。2018年以来,我在高校中小学、书店图书馆、街道里委等各类场合讲解过他的十四行诗,来自这些8岁至80岁的听众的热情反馈是我宝贵的财富,让我看到,莎士比亚的确可以跨越国别、年龄、语言,成为人类心灵历险史的一部分,替那些人们无法言明的精神体验开口说话。

上书房:我有个朋友,他讲给我听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天的半夜,他在美国亚特兰大机场等候转机。机场空空荡荡的,没什么人,但突然响起了朗读莎翁十四行诗的声音。他循声而去,看见一个旅客,沉浸在自己的一个人的朗诵之中。于是,他静静地站着听,那个人照旧响亮地、投入地朗读。过了很久,那个人收起书,登机了。我朋友也转身去登机了。全程没有一句话交流,但两个人似乎已经交流了千言万语。

包慧怡:特别美的故事。

莎翁的十四行诗,不仅是英语语言中最精华的一部分诗作,也是一种关于情感模式之可能性的试炼集。诗人在其中想象了一类比他本人(或任何人)现实中拥有的更自由、更具创造力、更能打开心灵的无穷秘密的关系,爱情、友谊、亲情等词语都不能精准地定义这种关系。抒情者与看不见的致意对象之间的亲密,是与未来和希望的亲密。就这一意义而言,他是站在现代抒情诗起点的开创式人物。

莎士比亚肖像画

仅就英语诗歌史而言,后世华兹华斯、济慈、丁尼生、叶芝、奥登等人,全部都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不同时期的心法传人,他们也从不避讳自己从莎士比亚诗歌中汲取养分这一点。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许多杰出的近现代诗人本身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者。可以说,没有这些十四行诗,现代西方抒情诗传统不会呈现今日的面貌。

诗歌翻译,是一门失去的艺术

上书房:但是,语言毕竟是一种障碍,作为非英语母语的读者,该如何尽可能贴近理解莎翁十四行诗?您在翻译莎翁十四行诗时,又是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呢?

包慧怡:在今天,翻译莎士比亚需要形神具备,首先要用学者译诗的精准度要求自己,时刻记得自己在翻译一种非原生的汉语诗歌,是如履薄冰的“我翻译莎士比亚”,不是发挥型的“莎士比亚激发我写诗”,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原文。许多流行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其实远远未能做到这一点。

然后需要在汉语中勉力复刻原诗的声调、神韵,试图抵达一种研究型翻译、学者翻译和诗人翻译之间的平衡。这当然是一件很难的事。诗歌翻译的确是一门失去的艺术,为了失去得更少,读者还是应该尽可能回到原文,进而以更切肤和个人的方式介入莎士比亚的诗歌语言,本书也是这样的一种邀请函。

带着慢下来的眼睛,去发现出口

上书房:为什么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作镜迷宫?相较于单独的“镜子”或者“迷宫”,“镜迷宫”的象征有哪些独特之处?

包慧怡:镜子,还有它的同形异义词玻璃、窗、沙漏、蒸馏瓶等,是莎士比亚整部十四行诗集中反复出现的重要意象,单是在第三首“镜子惜时诗”中就出现了三次。莎士比亚许多商籁的编织方式都是用一个核心词或者一组近义词制作迷宫的过程,需要我们带着一双慢下来的眼睛去发现出口。

与此同时,阅读整个十四行诗系列的过程可以被看作心灵在一座镶满镜子的迷宫中的历险,穿过所有阴晴不定的词语密室和音节回廊,读者未必能找到迷宫中心的怪兽,但一定会找到某个版本的自己。书中解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种亲密关系的情境在镜中的折射,莎士比亚虽然主要以第一人称聚焦于两段亲密关系,但又有为一切亲密关系立传的雄心。

这座由无数情境和镜像组成的迷宫是包罗万象的。

学习过一种,持续思虑的人生

上书房:您是英语文学研究者,某种意义上从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是“分内”之事,同时您也是诗人,以诗人角度而不仅是研究者角度去解读这些诗,是否带给您的研究与写作某种便利?

包慧怡:在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原文为研究对象时,我只有学者这一个身份。如前所述,这本书成形的根基是我注莎士比亚,不是莎士比亚注我,严格来说并不存在诗人立场的解读。

上书房:编撰这套书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包慧怡:当时最主要的纠结在于是否需要亲自重译154首十四行诗。译诗的时候,我个人的习惯是绝对不会在落笔前参看其他中译的,因为害怕“影响的焦虑”。然而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过程中,事实上我已经和不下十余个中译本耳鬓厮磨了多年,为了做对比,为了看看汉语中对这些诗进行形式和神韵对等的尝试已经走到了何种程度。前辈译作的“影响”已经渗透了我,使得我现阶段没有自信能完全绕开并提供一个优于此前所有译本的新译本。也许过几年,当前人译本的影响不再迫切在场,我会考虑重新编订本书并完全使用自己的译本。

本书在英语原文之外提供了屠岸先生的译文,除了版权考虑外,如此选择也是因为屠译抵达了学者翻译和诗人翻译之间的某种平衡,远不是放飞自我的发挥型翻译。当然,由于时代原因,其语感在今人读来或许有时有些许错位感,因此这本书在逐行分析具体文本时,但凡我认为屠译有所偏离之处,我都给出了自己的参考译文。这些局部译文散落在每章各处,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加“硬”或者说学术的参照,邀请读者体会诗歌语言在任何翻译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偏离和得失,进而愿意去一探原文。

上书房:普通读者阅读这套书,会有知识储备不够的问题吗?

包慧怡:我认为这套书的阅读门槛并不高,需要的只是对莎士比亚,或者对诗歌,或者对语言本身的热爱。

当然,全书的讲解基于双语文本,一定的英语基础有助于读者理解精读部分,但对阅读《镜迷宫》本身并非必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种最小规模的情感乌托邦,比起许多厚重的剧作,这些每首只有十四行的短诗是进入莎士比亚的语言镜迷宫的一种更为轻盈的邀请。它们本身也是学习英语的绝佳素材,无数英谚和习语从中衍生而来。阅读十四行诗能鼓励成人甚至孩子们尝试养成阅读、朗诵、背诵莎士比亚的习惯,这不仅将极大地丰富一个人对语言之美的感官体验,更会拓宽我们的内心世界,通向跨越国别和历史的普世智慧。这本书的语言尽可能深入浅出,也是希望邀请尽可能多的读者加入阅读莎士比亚的盛宴中来,无论年龄、阅历、专业背景。

上书房:对于初读莎翁十四行诗的读者和重读莎翁十四行诗的读者,您分别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包慧怡:对于初次接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读者,我想说,无论以何种方式切入,打开书,去阅读,这比一切关于体例、译本、研究流派的争论和踌躇都更重要。阅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通往阅读莎剧、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特点和创作特色的一座绕不过去的桥,我们可以借此进入西方正典的诗歌语言的核心。

对于旧地重游的读者,我想说,莎士比亚值得我们终生、反复地细读,再说一遍,十四行诗是最小规模的情感乌托邦,我们可以以这些诗作为引子,勘察自己的情感世界,尝试像这位大魔法师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和语言的关系,学习过一种持续思虑的、对自己的内部生活负责的人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