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算法及生物识别数据,让观众融入上海这个新媒体舞台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24-03-05 19:23
摘要:上海大剧院“别克大师系列”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将开启中国内地首演

随着科技迭代速度的加快,艺术与科技融合,用新的媒体技术革新观众体验,正助力表演艺术的新发展。3月6日、7日,由首席指挥彼得·迪克斯特拉率领的荷兰室内合唱团将在上海大剧院开启“别克大师系列”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中国内地首演,以别开生面的演出形式为沪上观众呈现科技和艺术交融的新场景。

《梵高与我》

3月5日,彼得·迪克斯特拉及荷兰室内合唱团成员走进复旦大学邯郸校区袁天凡报告厅,与复旦大学副教授、学生合唱团指挥陈瑜,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振兴就本场演出的策划创意、视听技术的结合、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等话题展开对谈。荷兰室内合唱团代表还与复旦大学学生合唱团合力演绎《梵高与我》音乐会精彩片段。

《梵高与我》是荷兰室内合唱团与意大利视听工作室fuse*共同策划的新媒体合唱音乐会,通过两位标志性艺术家文森特·梵高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画作,以及同时代作曲家圣·桑、德彪西、马勒等人的杰作,通过应用绘画算法及生物识别数据,将视觉和声音、艺术家和观众的情感联系起来,身临其境地将观众带回19世纪末的欧洲。

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出不同,在《梵高与我》,艺术家与观众都将参与演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进而影响视觉画面的最终呈现。舞台上,32名荷兰室内合唱团成员的表现会被麦克风及皮肤电反应微光传感器捕捉。舞台下,一台红外摄像机将通过人脸检测技术检测并收集观众的情绪,并陆续从观众的脸上提取情绪分析数据,观众会在这场表演中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多能动性。作为观众与合唱团纽带的指挥,其动作与面部表情也将被分析并插入视觉呈现中。指挥、歌者和观众共同创作了这场音乐会,使其成为一件原创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情绪将影响《梵高与我》呈现

《梵高与我》

为了让观众沉浸在叙事和视觉效果中,上海大剧院舞台后方将放置两个呈V字形排列的巨大屏幕,梵高和克里姆特的画作与历史资料交替出现,根据从现场收集到的实时数据,以连续、缓慢的动画形式出现在屏幕上:梵高《向日葵》《盛开的杏花》、克里姆特《吻》《贝多芬饰带》等观众熟悉的画作将接续呈现,为观众带来惊喜。

《梵高与我》第一部分聚焦梵高的一生,以田野漫步、农民肖像、内心骚动等不同主题的画作作为梵高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的实体呈现;第二部分则探究梵高作品的表现力以及对克里姆特的艺术影响;第三部分讲述了克里姆特风格的演变。梵高曾说:“我希望我的画作能慰藉心灵,就像音乐一样。”

情绪将影响《梵高与我》呈现

《梵高与我》

与梵高和克里姆特一样,同时代的欧洲知名作曲家德彪西、马勒等人也受时代精神感召,为浪漫主义音乐开拓新篇。《梵高与我》曲目围绕13首与梵高、克里姆特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展开。圣·桑、德彪西、萨蒂、马勒、施特劳斯、勋伯格等人的作品,与两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产生对话,不仅追溯了他们的私人生活和艺术历程,更为叙事增添了新的复杂性。

为《梵高与我》制作视听设计的fuse*视听工作室,善于将多学科艺术进行融合,利用新兴技术来诠释人类和自然现象的复杂性,通过制作装置和现场新媒体演出给观众带来惊奇的体验。在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和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的支持下,fuse*视听工作室在高分辨率的梵高及克里姆特画作图像上开展工作,并借助单幅画作或多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风格主题进行神经网络训练,以求对两位艺术家的风格和特质进行真正的探索。在视觉效果的开发过程中,fuse*视听工作室充分考虑了画作局部特征和两位艺术家在画布上分配颜料的方式,尝试将有机世界的复杂行为与从画作中解码的大量数据相融合。

《梵高与我》由两夺德国古典回声奖和法国金音叉奖、提名格莱美奖的指挥彼得·迪克斯特拉,带领拥有80余年历史、灌录超过75张唱片的荷兰国家室内合唱团演绎。英国《歌剧》杂志评价《梵高与我》:“以极致和声与悦耳旋律牵动观众思绪,只有这些杰出歌唱家才能做到。”荷兰室内合唱团演绎的曲目范围从中世纪早期跨越到现当代音乐,并以合唱音乐为媒介,探索表达社会议题,还与演员、舞者、诗人和科学家等合作,通过音乐讲述一个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

栏目主编: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