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上海首个文化人才公寓:让文化人才与社区产生“奇妙链接”
分享至:
 (37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楠 2024-02-26 12:56
摘要:让原本不太会有交集的文化人才与社区产生“奇妙链接”,实现双向奔赴、相互激荡。

2024年春节,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奏员张旭第一次上社区春晚。

虽然没来得及多排练,但他和社区文化达人、古琴演奏师沙纤沵默契十足,联袂表演的琵琶古琴合奏《沧海一声笑》让观众惊艳。和他们一同上台的,还有演奏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二胡的众多社区文化达人,悠扬动听的器乐串烧,把嘉兴路街道百姓舞台“春节群众大联欢”推向高潮。

自2023年12月入住位于虹口区的上海首个文化人才公寓“猎户座”以来,张旭已经参加过5场社区文化活动。某种意义上说,为文化人才们提供一张床、一间房的文化人才公寓,更像一个文化场域,让原本不太会有交集的文化人才与社区产生“奇妙链接”,实现双向奔赴、相互激荡,共同提升了文化街区的层次与内涵。

人才公寓里的文化细节

2023年刚来上海的何卫芳,觉得自己很幸运:“这么快就拎包入住了文化人才公寓。”

她喜欢虹口区深厚的文化氛围,而这样的文化氛围极其自然地被带到了文化人才公寓来。在这里,处处可见别出心裁的文化细节——

公寓广场上,醒目的舞者雕塑仿佛站在船头翩然起舞,寓意青年文化人才“长江后浪推前浪”;公寓楼道里,处处可见鲁迅纪念馆、左联旧址纪念馆等虹口区历史文化地标的绘画、摄影等,并配有二维码,可扫码倾听语音介绍;公共区域,两间主要活动空间分别被命名为“新青年会客厅”“大先生会客厅”,是虹口区作为左联诞生地的注脚。这让何卫芳感到“很温馨雅致,有归属感。”

“猎户座”文化人才公寓里处处可见文化细节

据了解,去年主题教育期间,市委宣传部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不少文化产业从业者由于初入职场或刚到上海,普遍租住在离单位较远的区域,通勤成本较高,也难以培养归属感。

经过多次实地走访、协调沟通,市委宣传部与虹口区以人才安居为重点,市区合作推出文化人才公寓运作机制。“猎户座”人才公寓位于新港路7号,前身是上海电子仪表厂、卢比克魔方教育园区。近年来,这里经历了大规模更新改造,焕新升级。

记者了解到,“猎户座”人才公寓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由3栋楼组成,彼此连通。包括标准一居室、精品一居室、精品LOFT、豪华两居室等不同房型,可满足不同人群的租住需求。目前,已有70余位文化人才入住“猎户座”人才公寓。

文化服务送到人才公寓

虹口区被誉为“文化三地”——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青年文化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希望为他们办一些实事。”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边频说。

入住的文化人才确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从租房成本来看,原先市区两级对人才包括文化人才的支持,只能享受市级或区级单方补贴,这次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突破机制瓶颈,将经市区共同认定的青年文化人才纳入虹口区人才安居体系,享受双重政策支持,市区两级补贴后,租金价格仅为市场价的三分之一。

何卫芳在公寓中

从配套服务来看,公寓不仅有健身房、空中花园、露台、书房等配套设施,还提供“管家式”的贴心服务,比如家庭医生上门签约,定期为人才提供义诊、理疗等,也会定期举办文创集市、文化讲座、社区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人才文化生活。

演出空档期,张旭喜欢带着自己心爱的两条小狗在空中花园里溜达,或是在露台上喝杯咖啡,感觉十分惬意。让何卫芳感到温暖的,还有人才公寓里的氛围。“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过年的时候,群里也很热闹:‘谁家做饭缺了葱姜,就去别人家借……’”

在打造宜居环境同时,虹口区鼓励青年文化人才自我管理,建立了海派青年文艺家新时代文明特色实践站,定期配送理论宣讲、体育健身、citywalk、读书交友等活动。

春节前,嘉兴路街道大连居委与猎户座人才公寓举行了“纸墨飘香增年味,迎新纳福写新春”迎新共建活动。在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史琍霞老师指导下,文化人才们通过写春联和“福”字,感受到了笔墨丹青的独特魅力。会弹琵琶、古琴等多种乐器的张旭,也乐在其中:“这是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生活中,提升了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认知,也增强了我们与属地社区间的交流与联动。”

近期,文化人才们又跟着全国最美志愿者、“文化三地”志愿宣讲团领衔人张家禾,探访名人故居和文化场馆,通过city walk迅速了解虹口的文化。这让何卫芳收获颇丰,她还在期待今年文化人才公寓里的读书沙龙。“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可以一起分享阅读心得,碰撞创作灵感。”

助力打造国际文化街区

让张旭印象最深的,还是社区居民对文化艺术的喜爱。

今年初,张旭为嘉兴路街道“百姓舞台•音乐会客厅”带来了古琴专场讲座,演绎了《卧龙吟》《枉凝眉》《流水》《幽谷》《半山听雨》等多首经典曲目。当天来的观众也很多元,有外国留学生、白领、社区居民等。

“各国语言或许不通,然而古琴音乐里传达的情感却是相通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古琴演奏,相对于古筝,古琴的声音更低沉悠扬,带动听者的情绪,有浓厚丰富的民族气息,不愧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经常参与嘉兴社区文化活动的俄罗斯留学生达丽娜赞叹。

张旭在社区开展古琴讲座

活动结束后,很多人围到张旭身边,饶有兴趣地摸摸琴、拨拨弦,向他抛来各种问题:“古琴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传承至今有多长时间了?”“《广陵散》这个曲子,现在弹奏时和古代会有怎样的区别?”

一一回答之后,张旭心里特别欣慰:“没想到有这么多知音。我以前试着在微信、抖音上推广古琴,但效果不太好。现在我有信心在社区推广,计划今后开出更多课程。” 

上海越剧院一团党支部书记吴柏伟也很高兴看到文化人才扎根虹口,服务社区。“除了古琴,我们越剧院还将与嘉兴路街道达成文化共建,让江浙沪老百姓喜爱的越剧文化进入社区,共同推动中华传统戏曲的良好传承发展。”

据介绍,虹口区发挥文化人才特长优势,已组织文化人才参与虹口海派青年文艺家计划,深入社区、扎根基层,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春节前夕,上海评弹团演员钱彦参与了上海红色文艺轻骑兵元旦新春走基层虹口区慰问城市建设者专场演出。她告诉记者,平时在长三角各地演出,到工地上演出还是第一次。“自从入住‘猎户座’文化人才公寓以来,在虹口区统筹下,我们经常有机会和社区、居民互动,参与这种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感觉非常接地气。只要时间能匹配,我愿意多多参与。”

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俊表示,为更好地打造文化人才与社区的互动平台,嘉兴路街道将完善运作机制,并持续依托驻区单位、优秀志愿者资源等,着眼社区、街区与商圈融合共创,以“音乐会客厅”“越剧大师面对面”“白领课堂”等活动项目打造“环瑞虹美好嘉园”共建、共治、共享的品牌,做到“月月有主题”。文化人才为区域百姓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同时,也将助力打造国际文化社区、文化街区。


链接:

上海形成文化人才培育体系:激发活力拥抱变化

如今,对于上海的文化人才来说,除了能享受入住文化人才公寓等生活便利,也能看到未来的成长路径——宣传系统各单位都形成了科学的人才培育体系。

住在“猎户座”人才公寓的解放日报记者巩持平,参与了部门运营的公众号“华东局”。几番实践下来,她的感受颇为丰富:演播室搭建好了,拍摄设备也一应俱全,在互联网时代,要想生产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新闻作品,记者要努力掌握十八般武艺,成为“融媒轻骑兵”,才能为有价值的内容匹配合适平台,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据介绍,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报业集团正以“三融”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激发活力拥抱变化。

所谓“三融”人才培养项目,即以“融媒轻骑兵”转型培育为基点,以“融媒工作室”扶植引领为重点,以“融媒公开课”平台赋能为支点,从个人、团队再到各媒体单位及全集团,将服务赋能作为核心要求,贯穿于项目创新、形式创新、平台创新中,引导采编人员更有效地迈进融合转型新赛道。

上海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谭新政介绍,2024年,上海报业集团将持续开展“三融”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与复旦等高校人才培养合作,创办高层次综合性“上报融媒学院”,形成上报融媒人才“media+”培育模式,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打造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广阔国际视野、优秀专业技能、丰富实战经验的高水平融媒人才队伍。

不仅仅是上海报业集团,在上海宣传系统,很多单位都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文化人才培育体系。

世纪出版集团打造了“辑客出发”人才品牌项目。“辑客出发”编辑沙龙自2022年9月启动,至今已举办15期。每月邀请1位“上海出版人奖”“上海出版新人奖”获得者以及其他资深出版人、出版专业带头人等作为主讲人,讲述亲身经历的问题、困惑及经验教训,分享解决方案。比如,“如何让内容变更多的现”“愿做细流,拥抱江海——谈做强丛书品牌”“如何让出版‘走出去’真正‘走进去’”“编辑十年,你的理想还在吗”等诸多备受欢迎的主题。

如今,“辑客出发”编辑沙龙在编辑圈已小有名气,活动现场名额经常一发布即被“秒杀”。

据了解,打造“辑客出发”的初心,是为上海优秀编辑搭建多样态的同业交流互鉴平台,进一步激发编辑从业人员推进上海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进取心和荣誉感,为上海出版高质量发展强健根基。同时,“辑客出发”编辑沙龙还不断创新形式,逐渐形成“走出去”和“进校园”两个子品牌,让年轻编辑在同业分享中找到共鸣、汲取力量,为读者奉献更多的好书。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制定并发布了《大剧院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聚焦演艺术人才、剧本剧目创作人才、剧院运营管理人才、舞台技术人才、市场拓展营销人才、互联网人才等六类人才。

其中,在核心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注重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引领作用;发挥中青年艺术家带动和引领中心事业发展的作用;发挥青年人才创新潜能,为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比如,民乐团建立“脱颖而出”年轻演奏家培养平台机制,歌剧院制定未来之星培养计划、青年首席舞蹈家培养计划,为人才提供各类专项培训和创演机会。

图片摄影:蒋迪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