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大年初一要拜年,古人也流行用“贺年卡”? | ​过年那点事②
分享至:
 (19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毕旭玲 2024-02-10 06:30
摘要:至晚在宋代,贺年卡拜年就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拜年方式。

【编者按】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人对于种族延续、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想象,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近日,“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展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揭幕。“思想汇”栏目邀请策展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围绕春节民俗展开漫谈,从除夕一直到大年初七,每天跟大家聊聊“过年那点事”。今天推出第二篇,谈谈古代的“贺年卡”。


“贺年卡”这个词听起来很像“舶来品”,其实至晚在宋代,贺年卡拜年就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拜年方式。

中国古代的贺年卡,起源于汉代官员在社交时所使用的竹木削成的薄片,称为“谒”或“刺”,上面写着官职、籍贯和姓名等信息,类似当代的名片。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官员们的个人信息可以书写在纸上了,但依然沿用了旧名,称为“名刺”。隋唐以后,“名刺”有了许多别称、俗称,比如“名纸”“名帖”“飞帖”等,也包括当代还在使用的“名片”。

从宋代开始,投名刺拜年流行起来。宋代笔记《游宦纪闻》记录说,作者家里藏着元祐十六君子的墨宝,其中包括秦观所写的一张拜年名刺:“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也谈到这种习俗:“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当时,投名刺拜年仅仅是拜年的一种补充方式,不能亲自登门拜年的人才派遣仆从上门投名刺。

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投名刺拜年的方式特别盛行,甚至成为一种主要的拜年方式。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在《拜年》一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人郝懿行在《晒书堂笔录》中引述康熙时人尤侗的话说:“吴俗拜年,无论识与不识,望门投帖,宾主不相见,登簿而已。答拜者亦如之。一月中奔走如织。”主人出门拜年了,留下门簿和笔墨,上门投帖拜年的人在门簿上写下姓名,以便主人回拜。还有人家为了省事,不留门簿,而是在门上粘贴一个红纸袋,让拜客将拜帖放在袋里,美其名曰“接福”。明代温州人姜准在《岐海琐谈》中分析江南人喜欢投名刺的原因,说:“吾温元旦(春节古称)拜年,无论缙绅士庶,往来逐逐,大是可憎。”上门拜年耗时费力,令人苦恼,所以具有简便优点的投名刺拜年方式就大受欢迎。

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印制的贺年卡正面。

然而,投名刺拜年需要亲自书写、上门投递,依然不够简便。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现代印刷业和邮递网络的发展,西方圣诞贺卡进入中国。受其影响,传统手写名刺上门投递的拜年方式逐渐被寄送印刷贺卡拜年的方式取代。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文内图: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视频制作:周丹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