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大区势 > 文章详情
南浔30余村民合作“拼”出一本诗集 业内人士点赞“乡村余秀华”
分享至:
 (4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晓敏 2024-02-01 19:17
摘要:因为这是他们对村子最诗意的表达。

《我的理想》

王爱玲

理想

叩在我心头

刚铺的水泥马路

生机勃勃

前程 阳光

都温柔

很难想象,这样满是灵性的诗作竟然出自一位淳朴的村民之手,而更让人称奇的是,南浔善琏镇窑里村30多位村民从没有写作基础,历时2个多月,竟然“拼”出了一本诗集。

这些诗歌并没有工整地誊抄在纸张上,而是像积木一般拼凑在一起。“95后”农创客团队负责人黄彬彬表示,村里这本诗集采用的是“拼贴诗”的创作方式,一共有32位村民参与了这次活动,参与其中最大的作者年近八旬,最小的作者只有6岁。

看似随意的创作 满是乡土之情

“村民们的拼贴诗看似随意,但所有词语在入选创作词库的时候,都有精心挑选,充斥着乡土气息。”黄彬彬介绍说,为了弥补村民们在诗歌创作时缺乏主动联想能力和思维跳跃性,他们精心挑选了400多组词汇和短句。

据介绍,这些被拼贴在诗歌中的词汇与短语,出自多篇乡土文学、乡土诗歌与乡土社会科学研究文献。其中,从乡土文学作品当中挑选出来的词汇,多以中国江南乡村为主要描写对象,描述其中的农作生活、乡土风物及其特有的礼俗精神。

短句则从苏浙籍作家中的名篇中选出。其中,包括茅盾《春蚕》、鲁迅《故乡》以及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夏天》,以及乡土文坛主要代表作家、以乡土为叙事主体的沈从文先生作品《边城》。同时,在社会科学研究文献中,组织者还以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为主要参考文献,选取其中的乡土关键词,以期贴近窑里村的乡土环境。

活动组织者之一峰子表示,虽然创作模式相对随意,但在具体创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讲究。

比如,村民在创作过程中,重要的词汇与短语,涉及“乡土”“种植”(桑树,茶叶,当地蔬菜)“养殖”(猪、蚕)“故土”等进行剪裁与整理,并进行主语、谓语、宾语等简要分类。作者在创作完成后,还需要对作品进行解读和朗诵,以保证诗歌的严肃性。

峰子说,“虽然有些作品还很稚嫩,像打油诗,但所有作品都是村民独立完成,在表达上具有完整性。”

对于诗集 村民们很期待

对于这本“拼凑”出来的诗集,村民们也很期待。去年夏天,村民们的诗歌作品在窑里村的茧站旧址进行了展出,并吸引了近万名游客来此观展,村民们对于“出书”一事,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年近80的邱小毛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近20年,从未写过诗的他,对于个人的作品十分满意。他说:“这样写诗的方式很有意思,过去我以为写诗的都是大作家,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经历了去年的尝试后,老邱还在村里人组织了“诗社”,目前,诗社成员只有5位,但已经有了新体诗与古体诗的“流派”之争。

邱凤宝老人作为村里古体诗人的代表人物,擅长七言。“每寸土地都是金,农民伯伯勤耕耘”,这便是老人“两句三天得”的“苦吟”之作。她说,写诗就是要朗朗上口,现在这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种乐趣。

现在邱凤宝不仅自己写诗创作,还带出了一个徒弟。窑里村小卖铺的店主王爱玲便是邱凤宝老人口中的“高徒”。对于诗集的“出版”,王爱玲有她的看法,她希望这样的诗集最好每两三年能出一本,因为这是他们对村子最诗意的表达。

业内人士点赞 他们都是“乡村余秀华”

对于窑里村的诗集作品,中国作协会员、诗人莫寒直言:“虽然作品有些不成熟,但他们也是诗人,是另一个维度上的‘乡村余秀华’。”

“诗言志。”莫寒说,从他们的作品里,她看到了窑里村农民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内心真实的感受与碰撞,这种碰撞不仅有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与生命联结,还有村民们新的精神内涵与内化习惯。这些作品记录了牧歌回归与现代生活的张力与困境,体现了当地村民在文化上的自信,看见了这些农民从文化艺术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进步。

“这是当地艺术乡建实践的结果。”南浔区文联秘书长王山贤认为,乡村文化的繁荣需要蓬勃的生命力,“拼贴诗”这种创作方式,就很好地激发了村民们的创作热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村民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对于这些点评,黄彬彬则回应,村民们的诗集受到这么多关注,她很开心,希望能有机会为村民们办一次诗歌节,让“乡间诗人”站上舞台。

栏目主编:王成浩 文字编辑:俞宏浩
图片来源:南浔区融媒体中心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