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不愿当俯视中国的“鹰式专家”,而希望成为“雨燕式学人”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潘玮琳 夏斌 2024-01-24 19:56
摘要:打破欧美学界存在的“寒蝉”效应、“孤岛”效应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从19世纪中期以来的“侨居地汉学”重镇到20世纪中期以后“解锁中国现代化的钥匙”,再到今日聚焦都市复兴与城市文明的全球城市研究热,上海在世界中国学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样本价值、标本意义。

日前,“世界中国学视野下的上海”上海智库论坛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召开。来自12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努力使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中心”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认为,上海学研究的特点是开放性、全球性和中外互动性。在从汉学转向世界中国学的过程中,上海逐渐成为焦点。上海在中国近代变迁中的重要性、在城市史研究和跨文化交往中的标本性意义,共同推动上海学的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法、德、日形成多个上海学研究重镇,结出丰硕成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顾钧谈到,20世纪上半叶中外学界的密切联系是上海学成为国际显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比如,近代上海出版了不少外文期刊,成为汉学与国学直接对话的场域。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健介绍,从全球史角度来看,明清江南与早期全球化有着紧密关联。研究显示,上海在乾隆初年就已成为中国外贸网络上的关键节点。今日之上海文化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叠进发展的产物,一大历史根基就是富于创造性的江南文化。

新形势下,基于上海学的学术传统和资源优势,如何探索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国际风范”的中国学研究之路?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郑颖认为,中国学者主动介入、推动与海外学者的对话交流,是世界中国学发展的一大方向。

浙江大学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主任孙竞昊提出,学问“无问西东”是对话交流的前提。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有助于打破学术壁垒和文化屏障,使海外中国学的“他山之石”真正成为世界中国学的共同学术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表示,欧美中国学界不同程度存在的“寒蝉”效应、“孤岛”效应有待打破。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渴望学习借鉴中国经验的研究意愿也需引起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张靖介绍,单一中心的汉学已经转型为复数的汉学。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不愿当俯视中国的“鹰式专家”,而希望成为在文明间灵活迁徙的“雨燕式学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表示,中国推出的“新汉学计划”“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等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有助于新一代中国学者的茁壮成长,也有助于推动中外学术对话与合作。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