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抓住三大关键点,稳住农业农村基本盘
分享至:
 (3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锦华 刘小瑜 2024-01-16 06:19
摘要: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抓住安全发展关键点。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外部环境的挑战和风险上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总基调。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此,要以农业农村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坚决稳住农业农村的重点领域,为新时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抓住安全发展关键点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安全始终是涉及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基础性重大战略问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在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的影响下,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长1.3%,再创历史新高,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全球粮食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所处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并存、国内风险与国际风险叠加。从国内环境看,国内粮食供给受到资源约束、环境约束、要素约束、技术约束和规则约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国际环境看,国际粮食供应链受到来自全球气候变暖、地缘政治冲突、公共卫生事件、贸易纠纷等因素对国际粮源、国际粮食贸易和国际粮食物流通道的多重制约,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多维度的挑战要求高度重视国内粮食的稳产保供问题,高度重视粮食品种结构的供求平衡,利用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来保障新时期的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一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好耕地和种源两个要害问题,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注重粮食需求侧管理,打通需求牵引供给的回路,发挥消费驱动作用,带动供给端升级。三要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建设以形成对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控制权与话语权,建立更加自主的全球粮食供求系统。四要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通过产业政策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增强供应链韧性,借助技术政策推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重大技术创新,依托财政政策消除粮食外部性、调动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利用金融政策解决粮食产业的资金瓶颈和粮食市场的投机扰动,以环境政策引导粮食产业低碳减排和绿色发展。要始终立足国内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促进农民增收与稳定收入预期并举,抓住扩大内需关键点

收入与未来预期是决定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和改善预期。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0133元和16632元,其增速远高于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结构更加优化。但是,农民收入的绝对水平仍然偏低。从农民的收入构成看,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不稳定,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偏低。种粮收益偏低与农业经营风险较高制约了农业经营收益增长,受教育水平偏低与职业技能不足导致非农就业不稳定,而且,农民劳动供给时间长从而闲暇时间被压缩,都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资源资产化、市场化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制约了农民的消费信心,导致其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农民更倾向于增加储蓄以防范未来生活风险而非通过消费来提升生活品质。教育和医疗负担严重挤占了农民非必需品和服务性消费的空间。农民收入偏低与预期不稳定限制了其消费与投资活力,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阻力。

扩大内需,农村空间广阔,大有可为,以提高农民收入与稳定农民预期为抓手,提高农民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农业农村的危机承载力,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一是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培育增收动能,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展,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二是降低农民就业不确定性,通过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签订劳动合同与提升职业技能,稳定收入预期,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补齐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短板,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减轻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消费需求增长。四是分层激发农民群体的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年轻农民群体的消费需求,通过促进就业和完善保障改善其消费预期,激发消费潜力,又要开发老年农民的消费市场,通过完善养老保障和丰富消费场景激活“银发经济”。最后,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激活乡村要素资源,努力形成城乡互通、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体系,创造良好消费环境,充分激发内循环潜力,实现更可持续的消费增长,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三、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抓住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关键点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也是脱贫地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脱贫基础相对薄弱,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的限制,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等脆弱农户群体遭受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个体性风险冲击,或是遭遇重大系统性风险冲击时,极易出现突发性、群体性返贫现象。

要深入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推动共同富裕与增强风险抵抗能力。一是继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关注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低保边缘户以及支出型困难家庭等群体,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二是不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与收入提升,加强低收入户的劳动技能培训,引导低收入户就近就业,鼓励企业吸纳低收入户就业,提高脆弱农户的非转移性收入比例,增强农户抵御返贫风险能力。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98.25万人。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0.5%。三是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要抓手,通过优势产业发展形成融合生产、经营、销售等要素的农村产业新型业态,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在利益机制上紧密联结农民,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有效阻断规模性返贫风险点。四是通过文化扶贫和教育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而最终实现“扶智”、“扶志”、“扶质”、“扶制”。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