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政策发力要“四管齐下”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云超 2024-01-12 06:25
摘要: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痛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要成为经济政策发力的重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发展之年。从经济数据来说,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5.2%上下,在全球普遍低增长的时代仍位居世界前列;虽有部分群体就业难度加大,但总体就业市场稳定;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当然,疫情后经济复苏不如预期,还需要做艰苦的工作来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的交织,需要系统性考虑、整体性谋划来解决,且要抓住问题的逻辑起点、关键环节以精准施策。

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痛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要成为经济政策发力的重点。有效需求主要包括投资和消费两个部分,其中,消费又是有效需求的主体部分。所谓“有效需求不足”是指有货币购买力的需求不足。扩大有效需求的核心要求就是建立收入持续增长的机制,政策发力方向可以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对接目标人群,切实提高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新冠疫情以来,各国都发生了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受限、收入水平下降的窘境,政府为保护基本民生水平,采取了形式不同的收入支持措施。但政府在推出收入支持政策时,必须高度重视目标的精准度,重点支持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低收入群体,既不能搞“天女散花”式的机会“均等”,也不能搞形式公平的“雨露均沾”,否则,政府支出难以达到促进消费的目标,白白损耗财政实力。要保证政策有效精准触达目标群体,既向生产侧传递正确市场价格信号,也能够真正实现扩大消费、活跃市场的预期目标。

二、繁荣资本市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资本市场的运行关系到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从市场融资的角度看,资产市场活跃、资产价值上升提振投资信心,企业通过资产市场融资成本低、机会多;从居民消费者投资的角度看,资产市场表现好,投资者也愿承担更高的风险,付出更多的风险溢价。此外,资产市场还具备明显的财富效应,即随着人们持有的资产价值增长会带来更强的消费信心,增加消费支出。当前,我国亟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稳定房地产市场,规范理财产品市场,加大投资者保护,稳定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让居民消费扩大有财产性收入支撑。

三、改善就业预期,提振消费信心。当前,我国就业总体状况良好,但结构上存在抑制消费的因素。首先是非城镇常住人口纳入失业统计的比例低,疫情对弱势群体收入冲击较大,导致消费信心不足。其次,青年就业难问题凸显。虽然有不少青年人通过平台企业渠道实现了非正式就业,但岗位不稳定必然制约消费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劳动收入仍然是我国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四、树立正确消费理念,提倡合理消费价值观。中华民族一直倡导节俭美德,储蓄倾向高,消费倾向低。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处于 45% 左右的较高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 比例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也比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低十几个百分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发展阶段,国内经济循环需要也必须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扩大国内经济循环有赖于消费的持续扩大。如何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良性的积极消费,需要引起重视和研究。

总之,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需求推动供给、供给引领需求的高水平循环,必须抓牢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这一战略基点,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重点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精心呵护资本等各类要素市场建设,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的机制,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政府必须精准把握收入支持政策的目标对象,让有限的消费基金发挥其应有的杠杆撬动作用,唯有具备收入不断扩大的基础,供给侧才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从而实现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巩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