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企示录 > 文章详情
以“变”求“新”,技术要素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颜明峰 2023-12-25 19:40
摘要:如何抢占制高点,诱发形成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同期举行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两次提出,两番强调,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下的热词。

新质生产力引发“四个变局”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将这些“第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继而形成核心要素的质变,推动整个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产生高质量变革的生产力。

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一个“变”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让我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好地把握机遇、赢得发展主动权,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变局”。

第一是“科技变局”。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根基在于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技术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促进并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变局已经初见规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科技创新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等“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以“三新”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第二是“要素变局”。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边际正在减弱,新型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则日益凸显,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大力推动发展以技术、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优化、改善要素资源配置。从技术要素方面来看,我国技术要素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2018年的1.77万亿元提高到4.78万亿元,增长达到17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到202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将突破5万亿元。数据交易市场同样增长迅速,2021至2022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由617.6亿元增长至876.8亿元,年增长率为42%,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这些数字再次肯定了新型要素资源的重要价值,其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在不断凸显,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突破的关键所在。同时,新型要素也带动了传统要素的跟进变革,协同推进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第三是“产业变局”。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是由前沿技术的突破、成熟和产业化所形成和推动的,创造出具有全新生产功能的产品或服务。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产业强势崛起,释放出强劲生产动能,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表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是对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形成的最好证明。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中国就占据了三席,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45家,2022年集群产值超20万亿元,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66家。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17%。由此可见,未来新质生产力将是推动产业变革最为重要的燃料与助推器。

第四是“人才变局”。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人才的能力需求比较单一,依靠“人海战术”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然而当前,我国国情是传统数量型“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少,“人才红利”逐步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要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将人才的创造价值、引领价值发挥到极致。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全面激发科技人才前沿性、原始性和颠覆性的创新能力。同时,我国也在不断探索科技人才评价的新方式和新标准,着力推动解决人才评价“破四唯”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旨在充分发挥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第一资源作用。

技术要素市场的以“变”求“新”

目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实质就是全球科技力量竞争与格局再造,是对创新技术制高点新一轮的抢占。如何抢占制高点,诱发形成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技术要素市场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了高标准推进建设要素市场的一系列目标和举措,在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规则体系等方面都触发了深刻变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提振国家经济活力。对技术要素市场而言,如何根据《意见》的指导在国家、地区、市场等层面不断求变,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求,成为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从国家层面来说,是机制体制之变。科技创新是基于要素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及调适过程,技术资源配置效率是科技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变革。技术要素市场作为科技创新的统筹协同,要以制度创新引领科技改革,深化科技创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利用。同时围绕全球科技竞合,加强科技宏观统筹,消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技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

从地方层面来说,是产业协同之变。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技术要素市场可以通过布局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当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载体和源动力,推动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发挥自身的优势,互相合作、协同创新,促使地方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点,以科技创新反哺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下,技术要素市场可以通过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信息网络、交易平台、市场标识系统等软硬件的一体化,促进区域政策的协同性和规则一致性,消除限制技术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根据各区域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协同合作,形成要素共享、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从市场层面来说,是导向路线之变。科技创新的价值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离不开利用市场方法、市场规则推动技术要素协同创新。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中,高位确立了技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导向功能,以市场为抓手、遵循市场规律和用好市场手段,充分发挥技术要素作用构筑起科技创新的体系。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需要技术要素市场利用好手中的“指挥棒”,在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创新要素配置等方面介入市场化的引导和服务,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放手让市场“说话”,同时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导向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上技所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12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并部署了多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首要任务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技术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平台,在当前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时刻,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使命。上海技术交易所将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上海市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的任务部署,以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建设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两翼,通过“一体两翼”的功能服务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断赋能。其赋能路径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助力绿色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力形成。在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中,只有通过加强对自然的保护和修复,为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生产力才能被定义为新质生产力,反之则是破坏型生产力。上海技术交易所依托自身要素市场平台的优势,设立了“绿色技术交易专板”,形成了国内颇具规模的绿色技术项目资源汇集网络,提供诊断、搜索、交易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试点低碳绿色技术交易指数,探索建设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长三角绿色示范区,形成一批科技成果交易、应用并产生社会价值的典型案例。

二是面向人类福祉,服务于具有重大民生价值的创新生产力。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技术要素市场的“国家队”,面向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重大灾害治理、重大气候变化等创新主体,共同推进具有重大民生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例如今年8月,上海技术交易所与上海市气象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动多维度气象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共同打造气象技术商品交易专板,并从现有气象成果封装交易入手,将专板建设成全国气象科技成果的“专卖店”,在气象监测预警、灾害评估、信息传播、应急响应等方面为市场提供技术工具和经验案例。除了上海市气象局以外,上海技术交易所还与全国近200所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等创新主体展开合作,量身设计交易配套服务体系,通过组合、融通促成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市场产品,实现交易金额近50亿元。

2023年,上海技术交易所与上海市气象局达成战略合作

三是联合政府园区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高效耦合。目前全国各地区都在加速发展区域的特色产业,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辐射全国的技术要素市场,与各地区政府、园区进行合作,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导入创新科技成果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共同打造科创生态与产业链条。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已在苏州工业园区、无锡经开区、济南章丘区、鹤壁、佛山顺德区、榆林、大连、扬州仪征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地建立了9家区域创新中心。例如上海技术交易所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的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自2021年下半年筹建以来,以区域强势的生物医药产业为抓手,不仅创新设立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管线合作平台——药联社,还打造了“有价有市”的生物医药资产信息流通环境。截至去年底,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累计收集1049条生物医药管线资产,生物医药科技成果3800余条,完成交易金额10.53亿元,大力推动了当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1年6月,上海技术交易所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战略合作,共同建设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

四是布局跨境贸易,引入全球先进生产力。自去年开始,上海技术交易所一直在筹划建设国际跨境技术贸易,今年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正式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成立,基于临港新片区国际贸易的产业优势,导入上海技术交易所各项服务功能,整合海内外技术资源和技术转移渠道,围绕“引进来”“走出去”“跨境技术交易结算”三大服务环节,与临港新片区共同打造跨境技术贸易创新生态链,着力引入全球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力。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已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在美国、加拿大、荷兰、丹麦、韩国等11个国家设立了海外分中心,与32个国家形成了国际渠道协同网络,链接了超过600项的海外成果,未来将建设成为全球资本与科技创新策源的战略枢纽。

2023年,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正式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成立

五是以技术要素联动其他要素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并非单一要素作用,而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技术要素市场并非只专注于技术这一种生产要素,而是将人才、资本、数据等其他要素与技术紧密结合,利用市场有效配置进行扩散应用,最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上海技术交易所为例,在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与资本要素进行紧密的结合,充分发挥自身权益登记、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功能,提供企业技术资产披露与评估,提供专利分析、技术价值分析等知识产权价值分析和科创属性评价服务,同时与金融机构联合设计、开发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间接融资金融产品,增加科技金融供给,达到助贷、增贷等服务效果,形成投贷联动效应。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已累计为250余项知识产权项目提供质押融资服务,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7亿元。

(本文作者系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

栏目主编:崔家琛 文字编辑:陈敏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