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楷模事迹改编电影,该如何面对不认可的网络评论?
分享至:
 (8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饶淑慧 2023-11-23 08:22
摘要:在主流价值观弘扬、商业利益以及创作自由之间寻求平衡

近日,一部以“时代楷模”张桂梅的事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在点映后遭遇到观众的一系列恶评:有人认为电影的故事情节与张桂梅原型的事迹相比存在不少不必要又不合情理的改编部分,掺杂了制作方不正当的价值观;也有人认为电影为迎合票房需求添加了一些明显的商业元素,且后者并未很好地与张桂梅事迹的精神本质融为一体,导致整个故事的内在品质受到稀释;还有评论表示电影对于张桂梅的个人形象描绘过于单一、片面,缺乏对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反映。最初,该部电影的编剧以“你奶奶我生来就是高山”回怼;如今,电影制作方表示会尊重观众意见,努力反思和改进,但各方意见仍然甚嚣尘上,引发广泛关注。

“时代楷模”张桂梅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将其事迹改编成电影,无疑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然而,电影评价与口碑是市场产物,其内容已经不止于对电影呈现的楷模事迹的评价,更是对电影的整体效果和艺术表达的感受与评判。由于电影的呈现将直接影响观众对楷模事迹的了解、对楷模精神的体会与感悟,一旦创作不当,的确会歪曲观众对楷模事迹的真实了解,阻碍观众对楷模精神的深度共鸣。这是公众不愿看到的情形,也是电影激发恶评的重要因素。

比如,电影强化了张校长思念去世丈夫的情节,这在一些观众看来,会让观众“把张桂梅的伟大丑化成因为失去丈夫的寄托”,在情感上不认可。电影作为商业产品,自然会考虑市场需求和票房收入,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如若过度故意添加与楷模事迹、精神品质无关的商业元素以获取更多关注度与流量,则并不适宜,尤其是当电影中出现偏离事实的改编,则可能触碰公众的情感,招致恶评。

因此,楷模事迹改编电影需要在主流价值观弘扬、商业利益以及创作自由之间寻求平衡。只有寻求到了这三者的平衡,才能让电影通过真实、深刻、有触动力的电影元素收获商业价值,培育出繁荣、有影响力的电影文化。也因此,楷模事迹在故事改编、桥段设计、人物塑造方面更需要真诚创作。制作方在编剧、演绎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考察、调研,如实还原电影原型,才能引起精神共鸣,获得直达人心的效果。

当然,作为观众,我们也应秉持审慎包容的心态。看到电影的多元评价,个体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电影,用独立思考为电影作出公正评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些人尚未看过电影,就在网上恶意中伤,实属不当。

面对众声喧哗,创作方还应多一份理性。必须承认,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艺术表达方式,影评的多样性是文化与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意见表达,也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通过多元声音和意见交流,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价一部电影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尊重每一位个体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权。张桂梅事迹改编电影作为一个艺术作品,自然也应当接受观众的审视和评价。作为电影创作方,不妨平和心态,关注恶评背后的原因,引导观众理解电影创作在价值观引领、商业价值、艺术表达之间的艰难平衡,而不是一“怼”了之,激发更大的情感对立。

需要强调的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往往不局限于原作本身,张桂梅事迹改编电影的上映,无疑将引起人们对勇敢、奉献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无论电影评价如何,它已经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个人品质和社会发展的反思,这已然是该电影的成功之处。(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师)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谢飞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