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上海辟谣平台 > 文章详情
“双11”的“全网最低价”能相信吗?“30天最低价”竟然比不打折更贵!
分享至:
 (46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23-10-26 07:00
摘要:“全网最低价”玄机多多。

今年“双11”提前启幕,“全网最低价”成为多家电商的卖点。最近,有品牌与不同销售渠道因“定价权”引发争议,内幕如何消费者不得而知,可从消费者体验看,“全网最低价”玄机多多。

“30天最低价”竟然比不促销更贵

白领王先生拟在今年“双11”购买一款高端手机。他在某知名电商平台搜索该手机型号后,搜索结果的第一个选项就有鲜艳的红色促销标签“30天最低价”。点进去显示,该款手机是平台的“优选新品”,标价为“8?99元起”。但到了选购页面,王先生越看越迷糊:在这家店铺中,该款手机的实际销售价格有好几个。其中,内存最小的型号根据颜色,价格从8699元至9099元不等,而在该手机的官方线上渠道,同样内存的手机不同颜色却定价相同,都是8999元。在这家店铺里,内存大些的型号价格差距更大,以一款官方线上渠道定价10999元的产品为例,该店铺的最高定价达到12499元。

明明打出“30天最低价”优惠,为什么比不打折的官方渠道更贵?记者调查发现,这与电商平台“一品多价”现象有关。

不同于实体商店的“一品一价”,电商平台“一品多价”现象很是普遍——同一个商品介绍页面其实包含了多件商品、对应不同的价格。当消费者最终选购时会发现,不同产品的价格差异很大,可页面上显示的却是某一件商品的定价,而且是最低的定价。但是,有些“低价”存在误导的嫌疑。

比如,电子产品、化妆品、日用品都是“双11”的热门品类,但有些平台呈现的商品价格可能是消费者目标商品的配件——市场价格数百上千元的电子产品,宣传页面标价只要几十元,实际对应的是该电子产品的充电器等配件,而产品本身与市场价持平;页面显示几十元的化妆品,用的照片是正品规格,但消费者选购时会发现,该价格对应的是小样或者中样……如此种种,看似明码标价,却是价格欺诈“擦边球”。

此外,有些产品的最终定价与消费者是否熟悉平台的促销规则有关。近年来,“双11”的优惠规则经常被批评“比奥数题更难”,因为消费者发现,不同的优惠组合会带来不同的结算价格。今年,即使不做“奥数题”,有些优惠也很隐蔽,普通消费者不一定找得到。比如,有的商家在产品页面上提醒“直播间选购更便宜”,但当消费者进入直播间后,发现并没有优惠——原来,只有在直播间联系客服后,才能获得优惠券,使用优惠券下单,才有折扣。

“真低价”可遇不可求

“下单时找准‘全网低价’的闪电标识,就能买到全网最低价的商品”——这是某电商平台给出的选购诀窍。可记者注意到,这条“诀窍”有个限定条件:只能保证在消费者下单的这个时段,该商品才有“全网最低价”的优势。

深谙“双11”规则的资深“剁手族”陈小姐提醒,某个时段的“全网最低价”未必是真正的“全网最低价”,“如今的‘双11’与10多年前的完全不同,一件商品价格多变,‘最低价’可遇不可求。”

具体来看,以往“双11”的“最低价”自11月11日零时起执行,现在“双11”活动长达数周,不同平台会不断推出不同的营销活动和促销组合,同一件商品在同一个平台不同日期的价格都不一样,消费者若非全程跟踪,很难知道哪个时间点或哪场促销中价格最便宜。而且,“最便宜”可能就在某天甚至几小时中,消费者如果想等待下一次机会,又可能错过了“最便宜”。

正因为此,陈小姐认为平台用“闪电标识”和“特定时段”来宣传“全网最低价”,其实是玩了文字游戏——消费者只能享受到某一时间段的“全网最低价”,却不能保证这一“全网最低价”是整个“双11”活动期间的“全网最低价”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找到真正的“全网最低价”呢?

陈小姐坦言很难,“‘双11’期间的促销太多了,今天可能是平台补贴直降,明天可能是直播间领优惠券促销,后天又是跨店满减或专项品类大促……总的来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花大量时间精力,也未必能‘全网最低’。”

她建议,消费者可以选择那些提供“价格保护”服务的商家和店铺。“价格保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平台跟踪商品价格变化,承诺为买贵了的消费者提供“补差价”服务。

不过,“价格保护”也不是万能的。平台跟踪的价格是商品标价,但在保价期间,有不同形式的促销,导致同一件商品标价相同但最终结算价格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是否“补差价”,解释权往往在平台。

“先涨价再促销”仍有发生

“本以为‘双11’肯定会便宜,没想到对比了我之前的订单,还贵了几十元。”各大平台宣布启动“双11”后,白领李颖决定囤一些常用的隐形眼镜。她发现,同款产品在不同平台上都有促销,价格差不多,有的还表示“保价双11”。可当她翻出此前的订单发现,眼下购买并不划算。

根据国家发改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

为什么“双11”的价格反而比平日更高呢?核心是“原价”不清

“先涨价再促销”在历年“双11”中一直被诟病,如今随着“双11”启动时间越来越早,在长达数周的活动周期中,商品的“原价”到底是哪个,别说消费者搞不清,平台也会以各种促销方式模糊。

记者查看了李颖拟购买的隐形眼镜售价,发现她上一次购买日期是在9月初,所以当时的价格已经不能算做“双11”的“原价”。如果当下促销活动中的“原价”是商家在启动“双11”前7天调整的,那么并不能说商家“先涨价再促销”。可就客观结果看,消费者不能从“双11”中获益。

再比如,同样的“原价”在不同促销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以一件定价399元的商品为例,如果按照“同店满300减50,最多减50”的促销规则,该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是349。如果按照“跨店每满300元减50元”的促销规则,那么该商品经过凑单(比如加购一件标价201元的商品),实际成交价是332.5元。那么,这件商品在“双11”活动周期中,前一周先参与“跨店满减”促销,后一周则提供“同店满减”优惠,它到底是涨价了还是跌价了?这些促销中的“原价”又是什么呢?

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同店满300减50,最多减50”与“跨店每满300元减50元”数字相类似,且商品定价也没变,就以为不存在“先涨价再促销”的现象。可比较不同结算价格可以发现,这件商品其实涨价了。

以上种种现象显示,哪怕“双11”的促销里没有“奥数题”,优惠价也并非商家所宣传的那样唾手可得。鉴于此,不少资深“剁手族”建议,消费者千万不要被“全网最低价”“30天内最低价”等标签迷惑,选购时既要货比三家,更要理性消费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