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学者思考|推进乡村振兴,善用文化治理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亚娟 2023-04-26 06:26
摘要: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势在必行。

中国是根植于乡村的中国,是从乡村中发展出来的中国。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可以说,乡村振兴与否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前途。

一、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在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村非遗、繁荣乡村经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以及在增强乡村凝聚力、唤起村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最深层动力和当之无愧的铸魂工程。

但就目前来看,重物质轻精神的思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然成为乡村振兴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历史地看,近代以来的中国乡村文明进程,具有明显的西方文明冲击挑战下的被动特点,乡土中国是被迫进入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市场化、信息化和快速城市化也带来了农村空心化问题:一方面,乡村优质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大量流失,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城市文明、商业文化向乡村社会的强势输出,以及隐含在诸如“城市文化下乡”这种“城市优于农村”的思维定式,冲击、稀释了包括乡村礼俗、乡规民约等在内的乡村传统文化,造成了乡土伦理秩序的失衡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化。曾经一度高歌猛进的集中城镇化和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的不匹配,给中国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晦涩难言的制约和压力。

于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没有农村发展,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绝不是要把农村都变成城市,把农村居民点都变成高楼大厦。”“推进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互补发展的过程,不能是“城进农退”的城镇化,更不能以乡村凋敝、文化空寂为代价。城镇化应当是在“故乡逻辑”中推进的“能留住乡愁”的“有根有魂”的城镇化。唤醒城乡文化相互认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逻辑起点。

随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系列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随着文化振兴被纳入乡村五大振兴范畴之内,城乡双向赋能、共建共赢正步入新阶段。乡村文化所蕴含的深层力量也将得以进一步释放和彰显。

二、让能记住乡愁的江南文化成为衡量长三角乡村振兴的“文化标尺”

乡村是中国人精神关系最根本的叙述空间,也是中式生活的集中表达综合体。在数千年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建立以及传承至今的江南文化,在乡村文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长三角乡村振兴中的一把“文化标尺”。

我们说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山水只是乡愁的附着物。乡愁,眷的是乡,恋的是人,是对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的魂牵梦萦,是对记忆里那挥之不去的乡音、乡貌、乡情的恋恋不舍。这种眷恋反映的是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在谈到江南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时,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在了解村庄历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村庄产生历史认同感、文化认同感。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乡愁”也要有价值性的约束与要求。现在我们讲的江南文化,不仅面对的是2000多年的乡土文化,也面对着近代传入的西方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停涌动的其他文化。在江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在以江南文化引领乡村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时,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各种文化的交融汇聚中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活化与转化的关系问题。

三、推进长三角乡村振兴需要凝聚“文化共识”,善用“文化治理”

文化是流动的,文化是传承的,文化同样是发展的。在新的时期,更应凝聚江南文化共识,助力长三角乡村振兴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

凝聚文化共识,借助文化认同,能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比如,对“水文化”的共同认知和情感认同,成为长三角“一体”治水顺利推进的深层次原因。而在长三角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政府都不谋而合地推进富有浓郁江南元素的江南水乡建设,不谋而合地以富有江南韵味的“青山绿水”引领美丽乡村振兴。

无论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还是探索振兴乡村文化之路,都需要善用文化治理。何谓中国人?我们中国人认为是不是中国人主要的标志不是地域、不是血缘、不是种族,而是文化。以中国疆域之辽阔、人口民族之众多、语言风俗之差异,能使之相隔万水千山却又能凝聚为一体,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彼此共有的同一种文化。

什么是文化治理?简单地说,文化治理就是借助文化包容性优势去寻求一种创造性的文化衍生方式,借此实现社会的融合发展。文化治理的能力和效能,表现为高度的吸引力和认同感,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满意和外在物质生活状态的满足。文化治理能力的建构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对乡村治理能力建设提出的一种新要求。如果说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中,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灵魂。

但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有多少乡村就有多少文化结构、文化形态和由此衍生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因此,“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现代化的乡村建设,需要以现代化的文化治理来推进,它不仅仅是工具性的治理方式,更是一种深层思维模式的变革。

实现乡村振兴,五大振兴缺一不可。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势在必行。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副教授)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