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管评弹自然要先懂评弹,吴宗锡这个团长不好当
分享至:
 (2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涵 2023-02-13 15:21
摘要:吴宗锡对评弹艺术很虔诚

去年过年前,我同妻子一起拜访了吴宗锡先生。吴先生年事已高,还是老样子,平静,淡泊,人笔挺,只是走路有些不便。我们谈了20分钟关于评弹的事情,怕累了他,便向他告辞了。也巧,过了不多时上海人民出版社给他送去一批他撰写的两大本《吴宗锡评弹文集》。当天傍晚,吴师母便托人送了一套到我家。

我翻阅着这多达一百多万字的著作,深感这是吴先生几十年来心血的结晶,也是评弹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内心不免有些激荡。吴宗锡这位评弹理论大家,以自己的智慧和耐心,对评弹艺术发展的脉络作了科学的梳理,对评弹的诸种表现手法作了精当的阐述,也对多种流派唱腔的形成及特色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说它是评弹艺术的百科全书,并不为过。

吴宗锡毕业于逊约翰大学。原先是学经济的。20世纪40年代加入中共地下党。在大学生时代他就是一位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郭沫若的赞赏。有一首诗被谱成歌曲,当年在解放区一带很流行,“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

1949年,吴宗锡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剧艺室组长。当时,上海文艺界需要干部,苏州人吴宗锡便服从分配,投身评弹界。要管评弹,自然要先懂评弹,吴宗锡先是跑书场做调查研究,结识了一批评弹艺人。20世纪50年代初,吴宗锡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团长,一批有名气的评弹艺人放弃高薪,纷纷加入了评弹团。

评弹团刚成立,吴宗锡带领全团同志,随上海文艺界治淮工作队,先后到漴潼河疏浚工地和佛子岭水库两地,体验劳动生活。火热的劳动场景极大激发了评弹演员们的创作热情,他们根据现场得到的素材,加上自己的真实感受,创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连演了250多场,加上电台的转播,极大扩大了作品的影响。之后团里又创作了《海上英雄》《刘胡兰》《罗汉钱》等作品,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


上海评弹团创始人之一、评弹理论家、作家吴宗锡

吴宗锡在大学念书期间,读书不少,对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基础。但是对评弹,远不能算是内行。写唱词,写开篇,只要用点功夫尚能应付过去,而作为评弹团一团之长,假使对评弹艺术缺乏从内容到形式的确切把握,那么团长这个位置很可能流为徒有虚名。这对吴宗锡来说,是万不能接受的。他深知承担起团长职务,把工作做好,是党交给自己的任务。这件事情只能做好,不能弄糟。

好在吴宗锡是一个聪慧的人。他很懂得口头文学与一般文学的区分,清楚写作戏剧作品同撰写评弹脚本,其方法不能同日而语。所以他认真地阅览有关评弹的资料,并向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评弹艺人和内行学习。

继《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评弹团又继续抓创作。吴宗锡和蒋月泉、周云瑞、杨振言、苏似荫、江文兰等演员一起,到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向劳动大众学习,这段时间他们编写了《冲山之围》《夺印》等作品,为评弹团的书目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不久后,吴宗锡又带领大家投入对评弹书目的整旧工作。1954年,他们先从长篇《玉蜻蜓》的“庵堂认母”开始进行突破,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团推广,之后又整理了《玄都求雨》等,在此过程中,全团同仁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票房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吴宗锡已从原来对评弹不熟悉的情境下摆脱出来,一跃成为这个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了。他对评弹的表现形式、对各种流派的艺术特色成竹在胸,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评弹艺术的文章,也与评弹作家陈灵犀合作进行创作。

陈灵犀是吴宗锡的挚友,比吴宗锡大23岁,他曾是报人,后从事评弹编写,创作过长篇《林冲》。在评弹团,两人一拍即合,写过不少作品。1957年他们用共同的笔名“夏史”,编写了中篇评弹《白虎岭》和《晴雯》。早些年,我有一次去评弹团,走至门口,见到一位老者正伏在乒乓桌上写东西,衣服穿得很随便,我还以为是门房工作人员。一了解,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名作家陈灵犀。后来我从吴宗锡那里得知,平时陈灵犀一早就到团里,伏在乒乓桌上写东西,等到吃过中饭,大家要打乒乓了,他就收起材料等在一旁,等到大家打好乒乓,又继续工作。

陈云同志多年来关心评弹艺术,同包括吴宗锡在内的评弹工作者有过密切的交往。1963年夏,在苏州,陈云同志亲切地对吴宗锡说:“吴团长啊,我替你想想,你这个团长不好当啊。”吴宗锡感到,“这既是体贴,又是策勉,给我的温暖和激励是终生难忘的”。到1981年4月5日,陈云同志又在与吴宗锡的谈话中提出了“出人出书走正路”的重要方针。这一指示,成为评弹事业的指导方针。

演员徐丽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创造出独具一格评弹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吴宗锡在收音机里听到徐丽仙演唱的《花木兰》开篇,发现她的唱腔中,除了哀怨低沉的味道外,还增加了刚健爽利的成分。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徐丽仙能演唱以花木兰代父从军的题材,也许可能对原先以哀怨为主调的内容有所突破。于是他同徐丽仙商量,以古诗《木兰辞》为基础进行改编,这就是后来广受欢迎的《新木兰辞》。

在艺术上对演员进行帮助的事例,对吴宗锡来说,实在是很多。多年前,我去苏州,到说大书的吴君玉家去玩。他与我聊天,说到蒋月泉,就讲他唱得实在好,说着唱了《王孝和》中的一句给我听:“好容易养儿到如今,今天完成了我的心”。后来我看一本书才知道,当初在创作《王孝和》时并没有这一唱段,是蒋月泉跟吴宗锡提出这段内容最好有一段唱,吴宗锡觉得提议可取,就加了这段唱。这首开篇敦厚持重,抒情色彩浓重,直到现在仍有听众在学唱。

吴宗锡对评弹艺术很虔诚。看到一点差错,他就会出来纠正,而且说话往往不大讲情面。

一次文化局开会,大家谈及演员的基本功问题,他说:“现在好像什么人都可以随便拿个什么流派来唱一下,过去我们团里一个演员学唱某一种流派,常常是拼命唱也达不到这个流派创始人的水平。”他的意思是,演员非下苦功不可。他的这番话其实是极真诚的。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评弹,了解各种流派唱腔的形成和特色,自己也一向抱着虔诚的态度认真地向老艺人学习,才能够有些成绩,所以他对老艺人始终相当尊重。比如他与蒋月泉的友谊就很深。1993年,蒋月泉在病榻上写信给吴宗锡:“许多年来,有一点成就,皆党的领导所赐,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想起了过去,少不了也常想起你。”这使吴宗锡很感动。

而这一句“有一点成就,皆党的领导所赐”,同样也是吴宗锡先生的心声。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题图来源:题图为资料照片,左起:杨振雄、蒋月泉、吴宗锡、张鸿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