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孔子是否看出了春秋时代力量博弈的本质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博 2020-12-20 14:19
摘要:孔子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

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王权衰微,对诸侯的控制力逐渐衰弱,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现象、我们知道,这种现象并不是真的“礼崩乐坏”,礼乐制度仍在维系着贵族社会的运转,只是原来天子才能用的规制,诸侯用了,大夫也跟风用了诸侯才能用的器物,说这种情况是“僭越”,简单说就是越级是对的。

天子威权下移,诸侯争霸蜂起。虽然说春秋时期有“五霸”,但是除去不合格的宋襄公、西边的秦穆公,以及春秋末年在东南崛起的吴越两国以外,实际上春秋大部分时间内只有“两霸”——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

楚、晋两国一南一北,争夺中原中间小国的控制权,在中原地区形成长期拉锯的局面。谁强大起来,控制了中原,另外一方就往后退让。中原小国则是谁更强大我就臣服于谁。由此就展开了一系列的争霸战争。

相传禹以天下九牧之贡金,铸九鼎于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称九鼎。夏商周世代以为国宝重器,桀有不好之德,而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又迁于周,故九鼎为国家政权之象征。春秋战国时,楚、秦、齐、魏等国均觊觎九鼎,楚庄王甚至有过问九鼎之轻重大小之举。这与霸主们争霸中原的过程相辅相成。

齐桓公之后,企图替代齐国成为霸主的是宋国,由此爆发了宋国与楚国争夺诸侯霸权的泓之战。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辅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宋襄公借此想成为继齐桓公一样的诸侯霸主。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在鹿上会盟,想让归附楚国诸国遵从宋为霸主。同年秋,宋国同楚、陈、蔡、许、曹和郑等国在孟会盟,会上楚国控制了宋襄公并讨伐宋国。后在鲁国的调停下才将宋襄公放回宋国。

公元前638年,郑国成为楚国的附属国,宋国因此伐郑。楚国派兵救郑国,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相遇,宋国军队已经在泓水边列阵,楚国军队未来得及渡河,但是宋襄公仁义,须等楚国军队渡过河之后才能开战,最后战争以宋国失败告终,宋襄公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久后病亡。泓之战中宋国的失败,标志着宋襄公图霸的破产。

第一场晋、楚战争是著名的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楚国的令尹成得臣(字子玉),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会战。这一战楚国内部的意见不统一,楚成王不想打,成得臣坚决要打,所以楚成王没有将主力交给成得臣,楚国军队实际不如晋国军队强,这一场晋文公获胜,奠定了晋国的霸业。

城濮之战失败以后很长时间内,楚国向北方扩张的势头都受到了遏制,一直到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此时楚国又出现了一位英明的君主——楚庄王,楚庄王一般大家也都认为他是五霸之一。

齐国在齐桓公以后,已经一度中衰。此时的君主叫齐顷公,他觉得好像有机可乘,现在晋国不行了,我是不是可以重振一下我东方霸主的派头?所以他起来向晋国挑战。公元前589年,双方就在鞍(今山东长清附近)打了一仗,齐国败了。由此晋国也稳住了阵脚,逐渐开始恢复,一直到公元前575年。此时在位的君主是晋厉公,一般谥号为厉的君主都比较强势、比较专断。他重新振兴了晋国的势头,在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击败了楚军,晋国大将魏锜一箭射瞎了楚共王的眼睛。

这些重要的战争基本上集中在公元前632年到公元前575年的春秋中期,差不多前后60年,是晋楚争霸最激烈的时期。

因长期的争霸战争,中原小国不堪其扰,晋国、楚国也被拖得精疲力竭,于是老牌的宋国出来调和,在公元前589年和公元前546年,宋国的执政华元和向戌,两次出面邀请晋国和楚国,以及中原各国的君主来宋国进行和谈,史称“弭兵之会”。

“弭”的意思就是平定,平定战争。晋、楚双方都是霸主,平分霸权,中原小国既要朝见晋国,也要朝见楚国。经过这两次弭兵之会,基本上争霸战争就平息了。

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由于制度问题导致的天子威权下移,诸侯僭越争霸,那么建立在同一制度下的诸侯的权威也会慢慢消解。《左传》中记载了著名的晏婴、叔向论季世的故事。

季世就是末世。晏婴就是晏子,我们都听过晏子使楚的故事。不过这次的事情是发生在晏子出使晋国的时候。齐国曾经将女儿少姜嫁到晋国去。但后来少姜去世,齐国为了继续婚姻关系就派晏婴来晋国求婚。

订婚之后,晏婴接受了晋国的宴宾之礼。叔向陪他一起参加宴饮,互相交谈起来。叔向说:“齐国怎么样了?”晏婴回答说:“现在是末代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齐国恐怕是陈氏的了。”

叔向说:“是的。就是我们晋国的公室,现在也到了末世了。兵车没有战马和人驾驭,国卿不率军队;国君的战车左右没有好人才,步兵队伍没有好长官。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八个大家族的后人已经沦为低贱的吏役。政事由私家决定,百姓无所依从。”

晏子说:“您打算怎么办?”叔向说:“晋国的公族全完了。我听说,公室快要衰微时,它的宗族就像树的枝叶一样首先落下来,公室跟着就衰亡了。我的一宗有十一族,只有羊舌氏一支还在。我又没有好儿子,公室没有法度,能够得到善终就是万幸,难道还会指望得到后代的祭祀吗?”

他们谈话的重点已经表露出齐、晋两个诸侯国国君、公族和原有的大贵族均已呈现明显的衰颓,而齐国的陈氏,晋国的韩赵魏等三家欣欣向荣。

齐国的陈氏就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君主,也就是田氏,田和陈实际上是一个字不同的写法,其祖陈完本来是陈国的公子,因为内乱逃到了齐国,在齐国扎下根来了,后来变成一个大家族。

齐国、晋国的大权已经被这些新兴的卿大夫宗族所掌握,所以最后发生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重大事件。齐国国君被陈氏夺走,晋国灭亡。

不仅是齐、晋等大国,宋国有“戴、庄、桓”之族,宋戴公、庄公、桓公的儿子形成好多家。楚国有有斗(鬭)氏、氏,还有屈、景、昭,屈原就是屈氏。楚平王的后代形成了景氏,楚昭王的后代形成了昭氏,这三家在战国时候叫“三闾”,屈原当的是“三闾大夫”,就是管理楚国公族的大夫。

春秋时期的中小国家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形。郑国有 “七穆”,郑国的国政就被他们把持。鲁国的国政则是被“三桓”操控。“三桓”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人。“三桓”掌握鲁国政权前后差不多将近两百年的时间,一直到春秋末年都是如此。

国君的权力大大衰弱,政令被原本是他们家臣卿大夫家族把持,当时称这种现象叫做“政出家门”。

这些掌握实权的卿大夫是当时礼制僭越的主力。我们听过一句成语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说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

这句话是原本是孔子说的,这是他对三桓之首的季氏在家庙中使用八佾的批评。八佾,指的是周代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

跟周天子用九鼎一致,周代礼制确立后,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礼制,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孙氏已经敢于僭越周天子的礼制,表明不仅是周天子,诸侯国国君甚至已经丧失了控制大夫、家臣的实力,礼崩乐坏大势所趋。孔子以后,社会就进入几百年战乱的战国时期。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