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以延安精神激发新时代的幸福观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20-10-29 17:35
摘要:延安时期的文化人,有着很强烈的生活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浮沉之后依然痴心不改。其背后是理性的幸福观。这个幸福观是如何形成的,值得深入探究,对于新时代小康之后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幸福观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10月25日,由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贺信精神暨‘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的幸福观’”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的贺信》精神,认真领会贺信的深刻思想、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为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延安精神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在致辞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学习弘扬延安精神,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做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叶骏在致辞中指出,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社会背景下,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一定要夯实理想、信念,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研究、积极宣传、带头践行,将研究会的各项工作与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延安时期特有的幸福观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鸿召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从延安文化人有普遍幸福感,幸福感取决于幸福观,延安幸福观的生成机制三个方面,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描述了延安人的幸福感与幸福观。他阐述了独立自主是幸福的前提,劳动创造是幸福的真谛,集体温暖是幸福的基础,理想情怀是幸福的格局。并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分析了延安时期幸福感生成机制。他认为延安时期的文化人,有着很强烈的生活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浮沉之后依然痴心不改。其背后是理性的幸福观。这个幸福观是如何形成的,值得深入探究,对于新时代小康之后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幸福观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金明认为延安的生活是幸福的,根本上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我们传承弘扬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任重道远。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景文教授认为,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做了《组织起来》的报告。极大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劳动互助运动,其基本精神在新时代仍然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邵雍认为,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是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朱德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在中共七大召开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朱德主持起草的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全面总结和概括了党的建军经验,深刻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一篇重要的经典之作。

延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张远新认为,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的内涵有:幸福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幸福是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相互促进;不仅要关注中国人民的幸福,而且还要关注世界人民的幸福。今天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虔诚而执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至信而深厚;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关注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德平认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13年产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在密码是执行了群众路线。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认为,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的历史,马克思的历史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人的美好生活和精神幸福的哲学基础可以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找寻重要的线索。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邵龙宝认为,延安精神的实质是坚定理想信念,为崇高的价值目标奋斗。是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新时代如何践行延安精神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念文教授认为,延安是当时世界上最艰苦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延安精神践行了马克思的哲学品质,那就是扎根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认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在21世纪越来越偏向对信息共享的把握,意味着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共享成为很重要的价值导向。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认为,正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内核的延安精神凝聚了当时最优秀最先进的力量,围绕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而不惜牺牲,艰苦奋斗,坚守初心,勇于担当,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裴小倩认为,专题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历史学、文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延安精神中的幸福观及其时代体现,大家从不同的视角相互启发、深化、碰撞。使我们感受到在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宣传和践行中应有的学术视角和理论深度,以及对现实的启发。研究会将通过专题研讨、延安精神进校园等工作载体,进一步与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合作,深化延安精神的理论研究,彰显新时代延安精神理论研究的磅礴力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