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艺术节风景线 | 《共同家园》精彩首演,海派民乐拥抱世界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8-11-05 20:50
摘要:音乐让我们相遇。

109位演奏家同台,67种乐器一一登场,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现场《共同家园》于11月5日晚在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带来一场无国界的音乐派对。从《海上生民乐》到《栀子花开了》,到《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植根传统,不断创新。在民族音乐当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共同家园》继续迈出探索的脚步。

 

恰好在进博会开幕首日上演,《共同家园》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用音乐展现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交融,呼吁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建设和平、繁荣、美丽的地球家园,与 “新时代,共享未来”的进博会主题相呼应。

 

既有精彩竞技,又有和谐共振

音乐现场《共同家园》剧照 张毓 摄

 

音乐会由“万物之源”“文明之光”“和合相谐”“共同家园”四个篇章构成,众多富有个性的民族乐器让观众目不暇接:不仅有大家熟悉的二胡、竹笛、琵琶、笙等中国民族乐器,还有源自非洲的金贝鼓、非洲笛、邦加鼓、康加鼓,来自南亚的塔布拉鼓,来自俄罗斯的三角琴、古斯里琴、多姆拉琴,来自丝绸之路的萨塔尔、艾捷克、陶布秀尔,来自蒙古族的马头琴、图瓦鼓等等。

 

透过不同乐器创造性的对话,海派民乐与五大洲多种代表性音乐进行了有机融合。第二篇章《天籁》中,乐团琵琶演奏家俞冰将用一把五弦直项飞天琵琶与王音睿演奏的印度塔布拉鼓对话。这把琵琶是根据新疆克孜尔第8窟入口壁画五弦飞天伎乐图复制,耗时4个月,在呈现盛唐文化华丽多姿的同时,也表达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渊源。而在第三篇章《踏浪》里,琵琶这件乐器改换面貌再次出现。这一次,它与西班牙吉他以及弗拉明戈舞蹈对话,既有精彩的竞技,又有和谐的共振。琵琶演奏家俞冰说:“我们在乐曲的打造过程中与外国演奏家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磨合碰撞,希望产生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感受。”

 

为了掌握来自丝绸之路的乐器艾捷克和萨塔尔,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陈晓雁和张佳伟随时随地带着乐器,加紧排练。为了适应塔布拉鼓,上海民族乐团打击乐演奏家王音睿一度练得手脚抽筋。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乐器是有生命力的,不同的乐器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通过《共同家园》,演奏家们打破常规,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丰富了自我的艺术积淀,也体现了海派民乐开放、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音乐连接彼此,呼唤共同家园

音乐现场《共同家园》剧照 翁太千 摄

 

除了上海民乐团的演奏家之外,《共同家园》还邀请了俄罗斯奥西波夫民族乐团弹拨乐演奏家、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内蒙古马头琴演奏家、呼麦、长调演唱家等同台演出。音乐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音乐家们连接到了一起。

 

在第三篇章《相遇》中,来自俄罗斯奥西波夫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和来自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用两国传统乐器合奏起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琳卡》的旋律。奥西波夫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带来的俄罗斯传统乐器三角琴、古斯里琴、多姆拉琴让观众大开眼界。中国演奏家们用大小不一的阮族乐器回应,双方配合默契,妙趣横生,弹拨之间琴弦的跃动,如同一场心灵的相遇。俄罗斯多姆拉琴演奏家叶甫格尼·沃尔奇科夫说:“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虽然我们相隔很远,有着不一样的肤色,说着不一样的语言,但音乐把我们连接在一起,我们要用我们共同语言——音乐来赞美她,歌唱她。”

 

第四篇章,作曲家谭盾的作品《风与鸟的密语》首次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在申城上演。在这部作品中,手机成为乐手们特殊的乐器,他们在演奏的过程中,掏出手机播放录好的鸟鸣声,让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将音乐厅变成一片森林。新颖的音乐语言,独特的表现方式,寓意现代飞速发展社会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与融合。音乐会的最后,是作曲家王云飞专门为本场演出创作的主题曲民族管弦乐《家园》。作品用饱含深情,又澎湃炽热的民族之音奏响“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的主题,发出天下一家、和谐共进、平等相待、共通共融的呼唤。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张毓 摄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音乐现场《共同家园》剧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