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闵行区平阳三村居委里,一场有关“糖尿病与饮食”的科普讲座吸引了数十名居民驻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医师邓子玄正在耐心地向一位阿婆解答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吃水果、该吃多少。“他们从2015年就过来做科普了。”孙阿婆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我和老伴都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所以有空就来听听医生的建议,感觉放心很多。”
今天上午,闵行区平阳三村居委里,一场有关“糖尿病与饮食”的科普讲座吸引了数十位居民驻足。
信息爆炸的时代承载起大众对于医疗与健康的诸多渴求,五花八门的养生科普充斥着网络与朋友圈,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大众对于医疗与健康的认知还有哪些误区?今天,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科普?“医学科普最终的目的是让老百姓治未病。” 六院党委书记方秉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全国首档大型急救纪实类纪录片《急诊室故事》,到之后脱胎而生的微信公众号‘大医小护’,我们的医疗工作者正在学习如何把科普做得更贴近生活、易于传播。”
医学科普从镜头下走进百姓心中
2016年初,中国科协科普专委会针对《急诊室故事》对近500名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8.28%的居民认为“学习急救技术非常有必要”、90%认为“纪录片中急救知识非常有用”、70%对医护人员“看法改观”,同时,院内的患者投诉率下降20%。
“我们一开始也想不到,一部纪录片可以有这样的科普作用。”方秉华坦言,是经历了长达一周的纠结与两次班子讨论后,六院急诊室才终于向《急诊室故事》拍摄组敞开了大门。
2014年12月,东方卫视每周五晚间的黄金档正式开播。摄制方透露,拍摄期间在六院急诊楼安装了78个固定摄像头,到第二季时增加到了98个,保证对拍摄对象“零打扰”,又能实时采集到海量且真实的故事素材。
第一季第10集中,120急救车送来心梗患者郭建荣。从平板车搬运到DSA机房手术台上的短短几分钟内,患者突然脸色苍白、呼之不应。纪录片中,心血管内科医生黄冬解释,患者可能发生了恶性的心律失常与室颤。“如果不及时抢救,5分钟内可能就会引起脑缺血、缺氧导致死亡。这时,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就是电击除颤。”然而,电击刺激让郭建荣发出了阵阵惨叫,门外的家属开始砸门,真实的医患关系被还原在镜头下。
老龄化日渐加剧的今天,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然而,大部分市民对于急救的相关知识了解几乎为零。六院急诊部主任、“大医小护”运行者王韬介绍,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为89.95%,而这一数据在我国不到1%。“现在的医患关系中,有大多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质疑与不信任。”
在《急诊室故事》中,急诊医生一改往日隔绝在手术室门内的形象,作为节目参与者,在每一次救治同时,也将医疗知识传授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每集“急诊医生说”栏目环节,正是针对当集故事中的医疗或疾病知识,由专门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
“哭哭笑笑看故事之外,这些通俗、直白的场景与语言或许更容易为观众接受、青睐。”方秉华说,“从一开始希望呈现医患关系的真实面到最后无心插柳的科普,医学正在通过新的传播形式揭开神秘面纱。”
从无心插柳到打造“立体化”科普品牌
在这个偶像盛行的时代,《急诊室故事》自然也捧红了一大批“网红”医生:人送外号“190元医生”,以蛙跳正骨法出名的丁志祥、骨科“吴秀波”施慧鹏、“小鲜肉”王驭恺等,在网络掀起了一股医生热。女粉丝为男神医生们“自愿崴脚骨折”虽是一句玩笑,却让医生们上了心:如何借这股东风,把医疗健康的科普知识传得更广、更远一些?
在市科委、科协的共同指导下,六院医护工作者们的医学科普类公众号“大医小护”诞生。王韬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目前公号粉丝量突破2万,平均阅读数在3000以上,其内容包括实用就医贴士、康复护理宣教、健康热点追踪等,漫画图文与视频让略显枯燥的医学知识灵动了起来。
“《急诊室故事》在我们社区反响可大了,每一集我们都看了好多遍,记不住还能看他们微信。”田林街道的林阿姨一一举例:肌肉拉伤要先冷敷、后热敷;心脏病发作时有“急救3分钟”,“现在我们对这些突发疾病和创伤的急救常识也都牢牢记在心里了。”
“目前,种种原因造成一些媒体的医学科普专业有余、通俗不足,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受众没有兴趣去加以了解;亦或是内容高深莫测、标新立异,导致受众无法全面的认知健康知识,更甚者会引发歧义。”方秉华说,这是现在医学科普存在的问题,也是医护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他看来,科普原是医学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不能说“患者怎么连这都不懂就来找我看病了”,医生有责任为患者做好医学科普,让它不只是医学的一个附属品。在此基础上,六院打造市民健康中心这一平台,开展宣教、义诊等年均百场的活动与病友会活动,将健康理念最直接地送至社区,“大医小护”除了线上推送,也在徐汇区田林社区试点开展了“立体化”品牌活动,让医学科普真实地在百姓生活中延续下去。
“显而易见,纪实片里医生的话更容易让老百姓相信。时代在变化,传统的医疗科普手段难以触及的人群如今正在被新的传播网罗。”正如上海市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市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朱凌云所说,它将会影响更多患者甚至健康人群,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民众在无病时就能接受正确的健康科普知识,有助于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有效降低疾病经济负担。医疗纪实类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出现,其初衷显然并不在于医学知识的普及,但无疑为我们的医学科普事业带来了一股新风。”
内文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