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时代外交新思维】那种“朋友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观念,不是“习式外交”的风格,中国对朝鲜外交只能日趋理性,而不是走回头路。
一则中国可能将“脱北者”送往韩国,而没有交给朝鲜的新闻,近日成了外界热炒的话题。目前中国官方还没有证实此事。
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言,一旦脱北者不再“回归”朝鲜,这意味着中国对朝鲜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从中国角度而言,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的中朝关系发展都遵循着一个脉络,那就是逐渐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友谊,向着正常国与国关系演进。
“脱北者”问题其实和朝核问题一样,是西方长期刺激中国和离间中朝关系的话题。中国官方对“脱北者”的态度,长久以来都是一以贯之的。用2012年2月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话说:有关非法入境者不是难民,而是因经济原因非法入境。我们反对将这一问题难民化、国际化、政治化。
在“脱北者”是因经济贫困而非法入境中国的思想指引下,数十年来进入中国的“脱北者”几乎都会被遣返回朝鲜。即使是在过去的7月,中国逮捕了27名“脱北者”,将他们全部移交给了中朝边界上的边境警备队处理。韩国媒体称,最终他们被遣返回了朝鲜。
严格意义上讲,“脱北者”逃离朝鲜,本质上有经济因素,但也有对朝鲜政治不满,以及韩国等一些国际组织“引诱”的原因。所以不能单纯指责中方此前处理“脱北者”的做法是错误的。
不过对中国而言,承受压力最大的其实是道德因素,即外界所指“脱北者”回国后受非人虐待,中国“按原则办事”的处理手段就显得有些死板且不近人情。
如果这次如外媒所言,在“脱北者”死命不回朝鲜的坚持下,中国将其释放,并转交给韩国方面,说明的一个最重要的转变是:中国对“脱北者”的处理变得更加灵活。这种灵活,不仅仅是一种外交方式上的,更是在人道主义层面上的,也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朝关系的逐步调整有着重要关系。
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上任以来,中朝最高层至今没有见面,只有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和朝鲜前总政治局长崔龙海分别互访,且双方的访问都不是国事层面的,而是“特使”层级。此外,中朝间稍高级别的部长级互访如今几乎停滞,中朝关系冷淡已经不用过多解释。
需要观察的是,在这种表象下,中国需要的是什么。一个明晰的脉络是,中国要将传统意义上那种中朝“血盟”的友谊,转变为正常的国家间关系。
说的再直白一些,朝鲜不能成为影响中国利益实现的“外交包袱”。当然,中国期待的这种转变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是至少可以在一点一滴的外交实践中加以推动。从最近一两年的中国态度上可以看出,中方的立场是坚定的。
几个最明显的表征是,中国外长王毅在2013年初公开强调,中国家门口不能“生事”。此番表态距离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日期很近,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批评朝鲜,但意之所指呼之欲出。此后习近平也提到,不能允许某些国家为了“一己之私”影响中国,也被解读为有部分针对朝鲜的含义。
很明显,朝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这种调整很不适应,甚至很不理解,抑或很不满。因而朝鲜在外交形态上的诸多表现,就印证了金正恩当局的所思所想,即“中国冷淡我,我也冷淡中国”的赌气心理。
比如,在刚刚过去的东盟外长会上,朝鲜外相李洙墉首次亮相国际社会。按照惯例中国外长王毅与他进行了会晤。中朝媒体对这次高级别官员首次接触的报道方式耐人寻味。
中国官方的报道,包括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都只有一句话。而朝鲜官方通讯社在报道李洙墉“首秀”时,根本都没有提到与王毅会晤一事。再早之前的8月1日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纪念活动时,朝鲜驻华使馆高级别武官无一人参加活动;上月底,金正恩纪念朝鲜半岛停战61周年时,竟然罕见未提中国参战。这一系列“去中国化”的举动联系在一起,意义就显得颇为诡异。
更有甚者,朝鲜似乎故意给中国难堪,甚至愿意将中朝关系的“不和”暴露在国际社会,以此作为一张牌来“要挟”中国主动示好朝鲜。
比如朝鲜国防委员会7月底曾抱怨中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没有“支持”朝鲜,称“某些国家完全没有自己的外交立场,对美国马首是瞻。”
不得不说,朝鲜的这种外交方式,离中国的期待有差距,和国际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现实也格格不入。在目前这种外交气氛下,中朝间的关系很难有大的突破。
在笔者看来,中国之所以对朝鲜冷淡的原因有三,除了刚才谈到的中国希望对朝关系“正常化”而非“特殊化”的政策既定调整之外,朝鲜外向行为的危险性日益增加,以及中韩合作点增多也是两个重要考量。
谈到中韩关系,不少中韩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上任后先访问韩国而没有访问朝鲜,是一个破例,而且是对金正恩的“示威”。
其实主观上讲,习近平访问韩国是中韩关系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对去年朴槿惠访华的回访,其实并不具备对朝“示威”的因素。
但是客观而言,在中朝关系冷淡背景下的这次访问,确实传递出了中国对朝政策正在调整的信号。在朝韩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习近平能访问韩国,金正恩的不满可想而知。
而习近平坚持访问,更能说明中国不会看朋友的脸色搞外交,那种“朋友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观念,不是“习式外交”的风格,中国对朝鲜外交只能日趋理性,而不是走回头路。
最后,无论朝鲜方面是否愿意,中国对朝政策调整的步伐都不会停止。一个迹象是,不是中联部,而是外交部对朝外交的主动权日益增加,这对中国而言是件好事。未来一个正常的中朝关系符合中国的东北亚利益。朝鲜需要做的是适应,而不是挑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