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随着1.12公里的徐汇区天平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基本竣工,沿线“网红”建筑周身的黑色“蜘蛛网”终于消失,历史建筑、街区环境变得更可“阅读”。“住了快20年,第一次看清对面老洋房的屋顶雕花!”家住天平小区的王阿姨一边说着,一边拍照打卡,她的手机里存满了最近新拍的街景照,“以前抬头是电线,拍照都得找角度避开。现在好了,这些老建筑的线条都看得清清楚楚。”
天平路的清爽天际线,是衡复风貌区道路焕新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徐汇区以“百园百路百里河”工程为牵引,区建管委、区架空线入地指挥部联动市交警总队、区交警支队、区绿容局、天平街道、湖南街道等多方力量,倾听沿线居民与商户心声,提速风貌区内道路整治。建国西路、复兴中路、南昌路、余庆路等一批道路褪去旧貌、焕发新颜。回望“十四五”,衡复历史风貌区内通过电力线、信息线入地,杆箱整治、人行道车行道品质提升,基本实现了区域内40余条道路的整体提升。如今,衡复历史风貌区架空线入地全要素整治示范区基本完成,公共空间品质也进一步提升。


天平路改造前后对比


天平路改造前后对比
在这些道路面貌的蝶变背后,“架空线入地”是推动公共空间升级的核心牵引,更串联起了市政设施、绿化环境的全要素更新。区建管委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说,项目坚持“一路发起、多路协同”机制,同步整合推进电力、信息、合杆、燃气、排水、市政等多系统、全要素改造。空间上“化繁为简”让城市天际线更加清朗;原有的老化燃气管、排水管也得到了一体化的更新,提升了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保障出行安全性。
管线入地腾出的空间,也成了“美丽街区”生长的土壤。通过叠加“美丽街区”提升、沿线绿化品质提升等项目,用“组合拳”把这些空间打理得和衡复的老风貌相得益彰。

徐汇区“背街小巷”美丽街区更新与治理导则
当主次干道的“面子”越擦越亮,居民家门口“里子”的舒适度,成了接下来治理的重点。背街小巷的更新,正让美好生活从“路边”延伸到“家门口”。在编制《徐汇区“背街小巷”美丽街区更新与治理导则》的基础上,区建管委与湖南街道、天平街道协同推进泰安路10弄、陕西南路550弄“背街小巷”更新提升,推动街巷路面平整、围墙整洁、设施减量、绿化美观、照明适宜。
“以前这条弄堂坑坑洼洼,我推婴儿车接送孙子,总得小心翼翼绕着走。”居民刘奶奶指着平整的路面说,“改造前居委会来征求意见,我提了‘路面要平、路灯要亮’的想法,现在晚上路灯亮堂堂的,年轻人下班、老人散步都安心。”
区建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造的过程也是居民意见被听见、被尊重的过程。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征集居民意见,聚焦大家反映集中、感受强烈的问题,制定整治清单,优化实施方案。结合物业片区一体化和“弄管会”模式,背街小巷的后续治理也有了长效保障。


泰安路10弄改造前后对比


泰安路10弄改造前后对比
城市治理,标准先行。建立标准,才能实现阶段性工程提升和长效治理的统一。围绕建设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标杆区域的目标,针对衡复历史风貌区,徐汇区高标准制定了《徐汇区衡复风貌区精细化、精准化工作导则》,紧密结合区域实际,统筹车行交通、慢行交通、市政管线、附属设施、绿化环卫、沿街立面等6大类19项要素,明确各项标准与管养要求。这些标准落到实处,就是居民日常感受得到的便利。
标准之外,快速响应的机制更让治理有了“温度”。徐汇区同步健全部门协同与处置机制,细化巡查职责、频次与处理时限,全面提升风貌区公共空间的整治与养护水平。“道路养护实行三类病害分级处置,建立分级的快速响应机制;人行道整治则注重铺装平整度与盲道连续性,全力保障市民通行安全与舒适。”区市政中心相关负责人举例道。

人行道养护施工
“十四五”以来,城区建设者们持续推进公共空间治理提质升级,聚焦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全力打造高标准、高品质的精细化治理示范区。区建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进“百园百路百里河”工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城市空间品质持续提升。
文稿:区建管委
记者:杨宜修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