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文章详情

聚焦器官捐赠和移植“数质”双量提升 2024亚洲器官移植研讨会在沪举行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24-11-22 21:22:44

人体器官移植是挽救危重患者的关键医疗技术,对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自2010年启动器官捐献试点以来,我国在制度设计、社会动员和标准流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完善的工作体系,实现了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但根据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1)显示,我国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为3.7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为此,需进一步完善机制和体系,创新医疗技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我国少数具备心、肝、肾、胰移植资质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在器官移植领域率先开展众多技术创新,完成了全国首例Denys-Drash综合征患儿的亲属肾移植,亚洲首例心、肝、肾序贯性的移植,亚洲首例“心肝联合移植”、全球首例“亲属肝”加“废弃肝”双供肝肝移植”,全球首例“废弃肝”肝移植联合ALPPS术等。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11月22日,由中山医院承办的国际移植协会(TTS)正式认可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亚洲器官移植研讨会(TSS)在上海开幕。

NEWS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受邀为大会开幕式作视频致辞,国际器官移植学会现任主席John Fung、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教授等专家受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中山医院肾脏移植科朱同玉教授担任此次大会的主席并主持开幕式。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致辞

国际器官移植学会现任主席John Fung致辞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中山医院肾脏移植科朱同玉教授主持

NEWS

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指出,尽管我国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着严重的器官短缺问题。这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器官捐赠与分配体系,确保公平、透明和高效运作,同时技术创新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采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方法,如中山医院实施的全球首例“废弃肝”肝移植联合ALPSS术等,可以有效扩大供体来源,提高手术成功率,从而缓解当前紧张的供需矛盾。

然而,除器官来源的问题外,移植患者还面临着免疫抑制带来的隐患。他们必须持续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但这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使得这些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特别是免疫系统脆弱的患者,不常见的“机会性”病原体也可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如何提高移植后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成为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朱同玉教授及其团队在会议中首次提出了“器官移植严重及特殊感染的创新诊疗模式”。该模式包括开发新型诊断体系精准诊断病原体,利用噬菌体治疗移植后难治性细菌感染,及开展BK病毒疫苗研发预防病毒感染等。旨在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提升患者对抗常见感染的能力,并有效预防罕见但致命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器官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还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长期生存率。”朱同玉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为未来优化器官移植后的护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标志着我国在提高移植安全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悉,自2018年起,朱同玉教授带领团队启动了我国首个噬菌体治疗临床试验,取得了78.3%的临床改善率。在此期间,该团队还发表了我国首篇噬菌体治疗案例报告,以及全球首篇关于新冠病毒继发细菌感染噬菌体治疗的案例集和RNA噬菌体治疗的案例论文。2022年,团队发起成立了中国噬菌体研究联盟,并发布了噬菌体治疗及噬菌体制剂质量标准的专家共识和团体标准。

NEWS

在开幕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日本关西肾脏移植医疗中心会长,大会名誉主席Shiro Takahara,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张宗伟副主任,中国香港免疫学会主席万钧,Transplantation杂志执行编辑Carla C. Baan,中国台湾器官移植学会前任主席李伯章,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外科学教授Sangil Min等来自全球及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移植领域数百名权威专家和学者(其中40%为国际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科研创新、器官损伤与修复、临床免疫耐受以及器官移植术后感染等关键科学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展望未来,中山医院器官移植团队将踔厉奋发,致力于构建“新质生产力”,探索基础理论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并开发国际领先的临床创新技术,以期为更多器官移植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