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
忘记密码?
模糊搜索
作者搜索
标题搜索
正文搜索
摘要搜索
查看新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政情
上海一周
伴公汀
@康平路
大国之道
直通200号
区情
十二公民
浦江眼
前沿风
郊野笔记
上海屋檐下
观点
观见
时评
上观学习
思想汇
法治
反腐记
说法
案页
国内
港澳台
北京来信
经济
任我行
财经连线
城事更新
产业观察
金融区块链
流量研究所
市场解码
科教
教育在线
创新之城
体育
运动+
健康
医声医事
哎哟不怕
文化
文化观澜
文艺清单
海上记忆
朝花时文
上书房
海外惊奇
民声
民声直通车
上海辟谣平台
人民建议
问答
深度
纵深
访谈
原点
国际
世界观
大局观
长三角
华东局
视觉
在场
图数图说
见识录
大视界
数据
数据洋葱
天下
早读
时事
纵览
话媒堂
上官河
要闻
时政要闻
品牌
大区势
企示录
一起来
金融圈
车天下
大健康
文创+
专题
直播
上观号
电子报
解放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上海日报
新闻晨报
上海法治报
社区晨报
东方体育日报
文学报
浦东时报
新民周刊
上海宣传通讯
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可望可及,不再高冷的科创更加迷人 | 人民城市科普路
转自:
上海科协
2024-11-06 15:23:08
作者:姜晓凌 刘颖颖
整合全市科普基地场地资源49家;
持续推动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普成果公开挂牌;
与上海报业集团海上名医、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进场转化、科普专场活动等相关工作;
全面汇集科普视频、课程、人才、图书等资源93项……今年5月举行的2024上海科技节上,“沪科普”上海科普交易专板网站正式上线,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科普项目通过上海技术交易所挂牌交易。
时间再追溯到2023年5月:在2023上海科技节上,上海技术交易所正式启动“沪科普”上海科普交易专板建设。首单科普交易——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神奇的化学科普线下课程”,以身边的化学为切入点,辅以大量趣味实验课件,以技术服务交易的方式转让给了上海科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交易额5万元,从挂牌到成交仅用了7天。而项目转化后的首场活动通过公众号对社会公开招募,在1个小时内就被“秒空”。
要让科普面向大众,接受市场检验,就要将科普成果与科技成果联系起来,实现科普成果的转移转化,从而增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核心功能,实现科普、科创两翼均衡发展。“科普+产业”“科普+市场”,“产学研用展”一体化新理念让蒙着神秘面纱的高科技不再气质高冷,成为可望又可及的“科技风景”。
自带创新“底色”,企业科普怎么做?
一座城市气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文底蕴和潜心打造彼此赋能的厚积薄发。
科创动能澎湃的上海,正不断推动全域科创和全域科普的双向奔赴,并深深嵌入城市发展基因,为创新的靓丽“底色”增添科普的最强“底气”,从而全力夯实科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通过玩“消消乐”游戏,让社区老年人熟悉智能手机的操作,跨越“数字鸿沟”;在游戏中搭建发射塔、发射火箭、安排空间站实验,体验“航空人”的乐趣……当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沉溺网络游戏伤透脑筋时,专注于开发数字娱乐平台的波克城市推出了多款“科普游戏”,给游戏注入科普内涵,为游戏赋予“正能量”。这一“游戏+科普”跨界融合,将游戏的吸引属性赋予到科普工作当中,让玩家在“玩游戏”时获得更深刻的科普知识。
如果说,政府是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等方式,支持科普活动的开展;那么,企业和社会组织则是科普产业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多样化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在上海加快打造创新型国际大都市进程中,这样的跨界融合层出不穷。以科普漫画创作为大众所知的“混子哥”陈磊办起了科普企业,将科普融入衣服设计、游学产品、线下“秀”场等领域,开辟出科普文创产业。他表示,跨界融合让科普以市场化思维来满足个性化的公众需求,能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双向发展。
“有谁知道飞机的轮子又叫什么?”“老师我知道,是起落装置。”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内,一群青少年在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了解飞机的起源、构造等知识,还进入大飞机飞行模拟器中体验了一把“起飞”的感觉。这座位于松江科技城的展示馆,展厅内不仅展示有硕大的国产大飞机飞行模拟器,还有零触摸电梯按钮、气凝胶隔热层宇航服、5G智能巡检机器人、3kg毛笔字机器人等140余种科创成果实物。
这些展品都来自G60科创走廊上的多家头部企业和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科普服务提升产业对前沿科研成果的认知,弥合科学家与产业界的对话鸿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让原本只存在于新闻里、电视中的前沿科技,在展厅中触手可及。
或许,我们可以用“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来形容企业开展科普的决心。但是,如果仅仅要求企业出钱、出人、出力,以公益的形式做科普,这样的企业科普做不大,也做不久。在采访中,多位企业家表示,政府主导的企业科普应当聚焦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以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融合为目标,不断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水平。
聚焦产业优势,科创科普带来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上海的科创科普,是什么?是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是对创新的热忱与专一?还是对人城共生的美好向往?细读“上海科创科普”这本书,不同人群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在青少年眼中,科创科普是日渐走热的科普研学。“当前,企业办科普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普渠道,动力是宣传其所在领域的科普知识,这在国外非常常见。比如,飞利浦博物馆,虽然科普了飞利浦的企业信息,但同时也科普了光电相关的知识,成为了所在城市的旅游打卡地。如今,上海也有一些企业主动建设科技馆博物馆,后续还有很大开发空间。” 上海市科委科普与科技传播处副处长杨琳认为。
对成年人而言,科创科普是具体而非抽象的科技前沿。作为浦东地标之一建筑的上海光源,公众可以预约进入参观,了解其实验模式,亲眼见证这束“神奇的光”的诞生;上海人工耳蜗展示基地向公众公开介绍人工耳蜗产品,并有互动产品演示;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制造基地展示了“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基础设施”……让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近年来,上海正引领带动更多科普设施、科普场景面向社会开放,以满足公众科普需求。这不仅让公众更加了解最新前沿科学技术,也有助于行业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实实在在地将“硬科技”化为“软科普”。
如何用足用好产业资源,让科创知识“平易近人”深入人心?上海给出的答案是:整合产业、学术、研究、应用和展示等“产学研用展”一体化演进,通过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成功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从而显著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
站上融合风口,“科普+产业”如何抓?
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科普事业已经呈现出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态势。
2023年初火出圈的《流浪地球2》,是科学与影视跨界融合的典范之作。其中,科普对影视的赋能包括内容赋能和技术赋能两个方面。剧中,科学顾问协助主创团队从2019年开始花了3年多时间,完成了20万字的世界观构架。当科学家和艺术家在一起的时候,这种互相理解的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科普”。
上海的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互为动力,共谋发展。三馆合一的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通过各类展陈、科普活动,已打造出颇具特色的城市形象,成为沪上网红“打卡地”。而其“科普+产业”的市场化思路,更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近年来,上海科技馆不断拓展科普产品种类和特色,光文创产品就有400多款,销售额逾600万元。
“创新”是不断突破科技前沿,“普及”是让公众理解创新成果,使科技创新真正进入社会,成为全社会的力量。良好的产业生态,将成为科普的内生动力。让公众主动去拥抱科技产品、科技服务,科普可以培养消费者对新技术、真技术的品鉴能力,才能推动产业发展;把企业和科学家对接起来,让企业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让科学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才有可能用科学对产品进行变革和创新,解决企业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
来源:
上海科技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