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路上的石库门、家门前的剃头摊、零拷黄酒和酱油的小店、烤鸭店前的久久徘徊,铁桥路灯下的夏夜苦读……这些存在于1960-1970年代上海的鲜活生活片段以及或已经消失,或正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越来越遥远和模糊。
8月17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携个人最新出版的《魔都往事》一书,做客“静安讲坛”,同读者们讲述半个世纪前的魔都面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在整场以“魔都的那些往事——1960-70年代的私人记忆”为主题的讲述中,徐静波以一位“50后”上海人的私人记忆为线索,将被岁月冲刷过的历史碎片捡拾起来,向大家还原出一个生动鲜活的“老上海”。
“虹口的老电影院,滑板车驶过的弄堂,望得见南京路的南京东路小学,曾是‘大清银行’所在地的红光中学……1960-1970年代的上海,物质比较匮乏,精神文化也比较贫瘠和单调,几乎没有内卷。对大多数人来说,这20年是一段没有严重精神焦虑的平和岁月。”
听着徐静波的讲述,看着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和历史地图,现场的读者们仿佛重现回到1960-1970年代上海街头巷尾,经历城市发展变迁,品读市民生活的百般滋味和市井中的人情冷暖。徐静波还结合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分享了自己对于少年儿童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的看法,强调了坚持阅读和保持旺盛好奇心的重要性。
《魔都往事》是一本散文体回忆录,记述了作者徐静波对自己少年时代及当时上海的深情追忆。全书不仅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还辅以大量的文史资料,考证了道路和建筑的前世今生,展现出时代变迁下上海的市井生活和街巷景色。
本场讲座是“万象可阅读”第十三届静安读书周系列活动之一。读书周期间,静安区图书馆将联合14个街道(镇)公共图书馆举办6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阅读推广活动,营造书香氛围,引领悦读风尚。